《觀經》「下品下生」之深義(八)
-- 第二十九點(下) --
 

二、最穩當

何謂「穩當」?「穩」即安穩,「當」即妥當,安穩妥當,簡稱穩當。

一個法門堪稱穩當,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平生不招魔事;二是命終直出輪迴;三是快速成佛。具此三者,即是穩當的法門。若有這樣的法門,則任何行者都應選擇這個法門,而這個法門便是淨土宗稱名念佛的法門。

下品下生的念佛往生,也正在於彰顯這樣的法門。

茲試論如下。

(一)平生不招魔事

下品下生之罪人,臨終之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正當此時,罪人至心念佛,立即,地獄猛火化為清涼風。命終之時,見金蓮華,前來迎接,當下直出輪迴,當下往生極樂。一旦往生極樂,必定速證佛果。

若論不招魔境,只要念佛,地獄之火都能消滅,所謂「火化紅蓮」,哪還有什麼魔境會干擾呢?便知:念佛鬼神不犯,念佛群魔潛蹤。故,一切法門中,念佛最穩當,不但無魔,且能祛魔。

修行最怕著魔,所謂「寧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時著魔」,一旦著魔,求升反墮。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道心難發,超升何期?可知著魔乃修行人最怖畏、最須防範之事。故修行,不論修何種法門,必先保證不遭魔事,才能安心起行。而所有法門之中,最為穩當,不入歧途,不招魔境,就是淨土宗的稱名念佛。

如前所說,念佛之人,平生之時有佛菩薩護佑,如彌陀住頂、佛光照身、諸佛護念、菩薩相隨、天神擁護、地祇恭敬,故得業障消除,福慧增長,冤鬼化解,群魔匿跡。

由於念佛是彌陀本願,故念佛之人彌陀攝取不捨。亦即念佛之人,彌陀現在與他同在同行,日夜保護,消災免難,辟鬼降魔;一旦臨終,則蓮台接引往生極樂。自始自終,彌陀不捨念佛之人。

如《經》言: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又言:

‧念佛人,鬼神不能害,十王不敢召。

‧念佛人,有四十里光明燭身,魔不能犯。

‧念佛人,阿彌陀佛常住其頂,日夜擁護,不令冤家而得其便;現生常得安穩,臨終任運往生。

善導大師說:

‧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
唯觀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故名阿彌陀。

‧但有專念阿彌陀佛眾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攝護不捨;總不論照攝餘雜業行者。

‧一心專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此人常得六方恒河沙等佛,共來護念,亦不令諸惡鬼神得便,亦無橫病、橫死、橫有厄難,一切災障,自然消散;除不至心。

‧專念彌陀名號者,即觀音勢至,常隨影護,亦如親友知識。

‧稱念阿彌陀佛,願生淨土者,
現生即得延年轉壽,不遭九橫之難。

古德也說:

念佛無礙之一道,天神地祇皆敬伏,
魔界外道不能障,惡不感報善不及。

因此可謂:

行住坐臥常念佛,春夏秋冬恆吉祥;
消災消難消業障,增福增慧增善根。

其實,用心正,道理明,修行是不會著魔的。一切唯心造,外邪、外魔、外靈或冤家債主的干擾,無非都是心的感招。韋陀菩薩楹聯說:

汝能真修,我必護法;
心無邪念,自能降魔。

古德也說:

魔由心生,妖從人興;
正心誠意,百邪不侵。

修行不論修任何法門,都不可追求神通感應,或好玄妙、好奇特,或以憍慢心欲高於他人,顯己之長,形人之短。若如此,便易入歧途,易招魔境。

所謂「只問耕耘,不問收穫,不覬覦,不將迎」,修行亦然。正念現前,邪自不干,如日當空,魍魎潛消。

印光大師說:

九品之觀,不過令人知行人往生之前因與後果耳。但其了知即已,正不必特為作觀也。
觀之理不可不知,觀之事且從緩行。若或理路不清,觀境不明,以躁心浮氣修之
,或起魔事。即能觀境現前,若心有妄生喜悅之念,亦即因喜成障,或復致退前功。故《楞嚴》云:「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祈一心持名,以為千穩萬當之行,持至心歸於一,淨境自會現前。(復崇明黃玉如書)

(二)命終直出輪迴

念佛之人,一旦臨終,佛聖來迎,往生淨土,直出輪迴,一切魔緣不能障礙。下品下生之臨終念佛,尚且能滅地獄之火,當下往生淨土,直出輪迴,則有何魔境不能消滅?

故善導大師說:

眾生稱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諸邪業繫,無能礙者。故名增上緣也。

(三)且能快速成佛

如《彌陀經》所言:

極樂世界,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

梵本《彌陀經》亦言:

都是清淨、不退轉、一生補處的菩薩。

以上兩段經文的意思是:念佛往生極樂世界之後,都自然成為「清淨、不退轉、一生補處的菩薩」。

淨土宗稱名念佛的法門,能使下品下生的愚惡眾生也能往生彌陀淨土而成就佛道,則念佛法門完全符合這三個條件。

故下品下生之念佛往生,彰顯淨土宗之稱名念佛是一代教中最為穩當的法門。

綜上所言,念佛最穩當有三:

(一)佛光攝取。念佛之人,彌陀光明攝取不捨。「攝」即保護,「取」即來迎;平生保護,臨終來迎。自始自終,不遭魔事:此其一。

(二)必生淨土。念佛之人臨終蒙佛接引往生淨土,不再輪迴,可免墮落。因為六道未出,既有隔胎之迷,亦有墮落之險,如佛言「從天生地獄,從地獄生天」:此其二。

(三)不斷得證。念佛之人即使未斷煩惱,仍必生淨土之故,一旦往生淨土,直登不退,必斷煩惱,必速成佛:此其三。

若有一個任何凡夫也能修學的法門,且修這個法門平生有佛時常護佑,使不遭魔境,命終也能橫超三界,不再輪迴;雖是凡夫,未斷煩惱也能速證佛果,則這個法門不但容易,而且非常殊勝,也非常穩當,可說千穩萬當。

由前面三點觀之,這個法門就是淨土宗之稱名念佛的法門。

若是聖道門,則必須斷煩惱、出三界之後,破除塵沙惑方入初住位,入初住之後還需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在這漫長艱辛的過程中,難免有退墮之虞。斷煩惱已是非常困難,何況成佛過程難免退墮。

若是淨土門,念佛往生彌陀淨土,則徑登不退,直趨菩提。所謂「不經劫不經地」,不落階級,不落次第。

若以《無量壽經》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的第十八願、第十一願、第二十二願之意來看,便知念佛必定往生極樂世界,直至補處,不落漸次。以偈顯明:

念佛必生極樂國,必住定聚至滅度,
超出常倫諸地行,現前修習普賢德。

聖道門與淨土門,兩相比較,何者穩當,不言自明。故古德說「修行以念佛為穩當」,而稱名念佛,則是穩當中之最穩當。

三、最直捷

何謂直捷?不曲而直,不遲而捷;不迂緩,不轉折。

下品下生之愚惡眾生,至心稱名,乘佛力故,即時脫離地獄,而且橫截三界六道,往生淨土,不再輪迴;橫超三賢十聖,徑登不退,毫不迂緩。不須經過阿羅漢的斷五下除五上才能出離輪迴;也不須經過菩薩三賢十聖的階次,才能不退成佛。只要念佛往生淨土,便能橫截三界六道,橫超三賢十地,而直至一生補處。

便知:佛陀以下品下生也能念佛而生淨土登不退,來彰顯淨土宗之稱名念佛,為一代教中最為直捷的法門。

故龍樹菩薩《易行品》言:

若人欲疾至,不退轉地者,
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

但稱佛名,乘佛願力,橫超三界,乃至橫超三賢十聖,直入補處,為淨土宗之特色。

其他一切法門都是靠自力豎出三界,不能橫超三界。

豎出則難,橫超則易。可謂:

餘門學道,豎出三界,如蟻子上於高山;
念佛往生,橫超三界,似風帆行於順水。

《大經》言:

往生安樂國,橫截五惡趣,
惡趣自然閉,昇道無窮極。

道綽大師於《安樂集》解釋此文說:

若依此方修治斷除,先斷見惑,離三途因滅三途果;
後斷修惑,離人天因絕人天果。斯皆漸次斷除,不名「橫截」。
若得往生彌陀淨國,娑婆五道,一時頓捨,故名「橫截」。
「橫截五惡趣」者,截其果也;「惡趣自然閉」者,閉其因也。此明所離。「昇道無窮極」者,彰其所得。

「橫截五惡趣」,就是橫截三界六道,直出輪迴。

「昇道無窮極」,就是橫超三賢十聖,直至補處。

豎出之難與橫超之易,龍樹菩薩以步行之苦與乘船之樂互相對比,目的在於令人捨難取易。

四、最圓頓

何謂圓頓?不偏而圓,不漸而頓。「偏」指聲聞、緣覺、菩薩之三乘教;「圓」指唯一佛乘。「漸」指經劫經位方至佛果;「頓」指不經劫不經位,不歷漸次,當下直至佛果。故「圓頓」之教即是「唯一佛乘,直至佛果」之教。

圓頓之教是佛法登峰造極之教,若非大根大器不能承擔,自古以來少有其人。

而下品下生之念佛往生淨土,六道輪迴一時頓斷,直捷不迂緩;無上佛果一生成就,圓頓不偏漸。以此彰顯淨土宗之稱名念佛法門為一代教中最極圓頓之法,古德贊為「圓中之圓,頓中之頓」。

如法照大師說:

十惡五逆至愚人,永劫沉淪在六塵,
一念稱得彌陀號,至彼還同法性身。

古德也說:

愚人無愧造多罪,臨死能稱彼佛名,
三聖忽然隨念至,慰言罪滅我來迎。

又說:

彌陀名號願無邊,普攝凡愚頓且圓;
惡逆回心才十念,火車化作紫金蓮。

又,圓者圓滿,頓者頓速。淨土宗之所以稱為圓頓法門,全由彌陀願力與彌陀功德之故。因為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所有十方法界諸佛功德,阿彌陀佛一佛全體圓滿具足。如帝網珠,千珠攝於一珠,一珠遍於千珠,舉一全收,無欠無餘。因此,念彌陀一佛,即是念十方諸佛;生彌陀淨土,即是生諸佛淨土。今生專念彌陀一佛,乘彌陀願力故,來生必生彌陀淨土,而於彌陀淨土一生成佛,不歷異生。簡捷圓頓,無法能比。

華嚴、天臺、禪宗、密宗亦稱圓頓之教,然而還須歷經斷惑證真才能出三界、成佛道。與淨土宗之念佛法門相比,仍是漸而非頓,偏而非圓。

淨土宗念佛法門能使未斷惑的一切善惡凡夫橫截三界,往生淨土;頓斷輪迴,徑登不退,直趨菩提。故圓中之圓、頓中之頓,非淨土宗莫屬。

無佛之時,末法之世,欲以自力斷惑證真、入聖得果,名為難行道,億中無一。如經言:「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

故,不論何人,凡欲選擇修行法門,宜選「最易行、最穩當、最直捷、最圓頓」之淨土宗稱名念佛法門。

可謂:

淨土一宗超諸宗,
念佛一行勝諸行。

不斷惑業,得預補處;
即此一生,圓滿菩提。

恆沙世界,極樂最易往;
十方諸佛,彌陀獨稱尊。
      

1  2  3  4  5  6  7  8  9  10


信受彌陀救度    專稱彌陀佛名
願生彌陀淨土    廣度十方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