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經》「下品下生」之深義(七)
-- 第二十九點(上) --
 

第二十九點,顯淨土宗之稱名念佛,為一代教中最易行、最穩當、最直捷、最圓頓之法。

人類之中沒有比下品下生者更愚劣、更罪惡了。佛就是以下品下生來顯示根機最愚劣、罪惡最深重的人類也能念佛往生極樂,當下橫超三界六道、橫超三賢十聖。因為一旦往生極樂,即時獲得一生補處的果位,如《阿彌陀經》言:

極樂世界,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

梵文本之《阿彌陀經》亦言:

往生到彼無量壽如來佛剎土的眾生,都是清淨、不退轉、一生補處的菩薩。

以此來彰顯淨土宗的稱名念佛,在一代教中是「最易行、最穩當、最直捷、最圓頓」的法門。亦即在方法上最簡單容易,無人不能;在境界上最高超殊勝,無法能比。此即稱名念佛獨自具足之勝易功能。

有人會認為「凡是簡單容易的,都不會是很殊勝很高超的;如果是殊勝高超的,它就不是很簡單容易的」。淨土法門正好相反:既是簡單容易的易行道,同時也是殊勝高超的涅槃門。所謂既容易又殊勝,既殊勝又容易,這就是淨土宗有別於其他法門的特色。

一、最易行

何謂易行?龍樹菩薩在其《易行品》大判一代佛教為「難易二道」——難行道與易行道,而易行道即是指彌陀本願救度的稱名念佛而言,如《易行品》所言「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詳細而言,易行道有四種易:「淺易」,「簡易」,「容易」,「安易」。就理上而言是「淺易」,就事相上而言則是「簡易、容易、安易」。

(一)淺易:

這是「明而不昧、淺而不深」。

淨土宗彌陀救度的念佛法門,教理非常淺顯,可謂「明而不昧、淺而不深」,清楚明白,淺顯易懂,並非深奧難知。如「彌陀是大慈悲、大智慧、大願力、大平等的佛,發願要平等救度十方任何眾生,而以稱名念佛作為祂的本願,祂的佛德佛能都蘊含在祂的名號當中。不論何人,只要念佛,乘佛願力,必生極樂,如石乘船,必到彼岸;若不念佛,必仍輪迴,如石不乘船,必沉海底。所謂求則得之,不求則不得」。像這種道理,淺顯明白,一聽就懂,並非深奧難解,所以即便愚劣罪苦,如下品下生的根機,也能隨順,也能奉行,也能獲救,毫不缺漏。由此可知,念佛往生的道理淺顯易懂。

其他各宗各派的法門,理趣深奧,難知難解。解既不能,如何起行?不解不行,何能了生脫死、成就佛道、廣度眾生?此即道綽大師於《安樂集》所說:

其聖道一種,今時難證,一由去大聖遙遠,二由理深解微,是故《大集月藏經》云:「我末法時中,億億眾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

當今末法,現是五濁惡世,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

(二)簡易

在方法上是「簡而不繁」,就是簡單不複雜。

念佛方法有四: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稱名念佛。四種念佛方法當中,「稱名」是易行中的易行,其他三種是易行中的難行。

「稱名念佛」:淨土法門是彌陀慈悲救度的法門。只要「專稱彌陀佛名」,即蒙受彌陀救度,此即龍樹菩薩所說「念我稱名」。只一句彌陀佛名,何等簡單;不必參究,不必作觀,何等簡易。嬰兒老人能口中稱念,聾啞人士也能心中默念,乃至鸚鵡學語、畜類聞聲,都能蒙受彌陀救度。

「實相念佛」:實相即是無相,無相即是空。意念安住於空上,不著色聲香味觸法,不起貪瞋癡慢,無有妄想雜念。這是自力難行道,非他力易行道。若見理不真,易入歧途,或招魔境。自古以來,能修實相念佛的人,如鳳毛麟角。

故道綽大師《安樂集》說:

若據大乘,真如實相,第一義空,曾未措心。
若論小乘,修入見諦修道,乃至那含羅漢,斷五下除五上,無問道俗,未有其分。

若據大乘,曾未措心」:聖道門中有大乘小乘,其中大乘以證悟真如實相的妙理為目標。然而這種妙理非常深奧玄妙,證悟不可能,措心猶難,故說「曾未措心」。如善導大師《觀經疏·定散義》說:「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況離相而求事者,如似無術通人居空立舍。

真如實相」:真如是佛性的異名,也叫法性、法身、法界、如來藏心,是一切眾生的本體、本性、本心。此心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此心畢竟空寂,有而不有,空而不空,超過萬法,故說「第一義空」。

第一義」是「最勝」之意,簡別小乘空有相對之空及析空觀之空,大乘至極空有相即之空,名為第一義空。

若論小乘」:小乘必須五戒十善圓滿,入見道位及修道位,而且禪定功高,並且斷除欲界的五下分結及色界、無色界的五上分結,才能獲得阿羅漢果,而出離三界,不再六道輪迴。

五下」即欲界的五種惑:貪欲,瞋恨,身見,戒禁取見,疑。

五上」即色界、無色界的五種惑:色貪,無色貪,掉舉,慢,無明。

未有其分」:若論小乘的修證,道綽大師說無論道俗,都還沒有人獲得。可知不只是難,根本不可能;小乘尚且不可能,何況大乘!故說「聖道一種,今時難證,未有一人得者」。

小乘的修證,以偈顯明:

戒善圓滿禪定高,貪瞋身見戒禁疑,
色無色貪掉慢癡,五下五上皆斷除。

「觀想念佛」即是《觀經》所說之十三種觀,亦即觀極樂世界之依正二報。

「觀像念佛」即是觀佛形相。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如頂上肉髻相,眉間白毫相,胸間卍字相,乃至足下千輻輪相等。

這兩種觀也是自力難行道,非他力易行道,若事理不明,仍然易入歧途,易招魔境。故善導大師《往生禮讚》自設問答:

問曰:何故不令作觀,直遣專稱名字者,有何意也?

答曰:乃由眾生障重,境細心粗,識颺神飛,觀難成就也。是以大聖悲憐,直勸專稱名字,正由稱名易故,相續即生。

又,源信上人《往生要集》亦設問答:

問曰:一切善業,各有利益,各得往生,何故唯勸念佛一門?

答曰:今勸念佛,非是遮餘種種妙行,只是男女貴賤,不簡行住坐臥,不論時處諸緣,修之不難;乃至臨終,願求往生,得其便宜,不如念佛。

稱名念佛是阿彌陀佛的根本願,稱名念佛簡單易行,只要稱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就圓滿具足往生的功德,往生的資糧就當下完成,百分之百決定往生極樂世界,不需要「實相、觀想、觀像」的念佛,也不需要藉由深入經藏的功德,或藉由廣誦經典的功德,或者持很多咒語的功德,或者朝山拜懺的功德等等。簡而言之,是從開始到臨命終,都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一佛就能夠往生,不是要我們去修戒定慧,累積六度萬行,才能夠往生。如果是那樣的話,就複雜不簡單,我們非但沒有時間,也不是那種根器。若是只要念佛,就很簡單不複雜,只有稱念六字而已,行住坐臥,時處諸緣,士農工商,都能念得來,都能做得到,這就是簡易。

(三)容易

這是「易而不難」,容易就是不困難。

念佛最簡單容易,念佛最不困難。有的修行方法雖然簡單,但是做起來很困難。念佛如果要作觀,比如《觀經》十三定觀說的初觀是「日想觀」,簡單嗎?只要觀落日而已,雖然簡單,但是不容易,我們做不到,也觀不成就。因為,若不能使雜念妄想的心定下來,就觀不清楚。所以除了簡單也要容易,我們才能做得到。

不分老少賢愚,每個人都能夠做得到的,才能叫做容易。如果你做得到、他做得到,可是還有少部分的人做不到,那就不容易。不容易就不能稱為「易行道」。所謂「易行道」是人人——不管是老人家、小孩子,有智慧、沒智慧,有學問、沒學問,會修行、不會修行,善人、惡人,平生、臨終,都能夠做得到,都能夠往生極樂世界,這才叫做「易行道」。

如果學其他法門,出三界、證佛果都很困難,都是「難行道」,那種難度可說「難如登天」。但往生極樂世界就很容易,易如反掌,大家都做得到。

(四)安易

這是「安而不危」,不危則安樂,簡單、容易、輕鬆、不勞苦的同時,令人平安喜樂。

龍樹菩薩在《易行品》中將這個法門譬喻為坐船,而說「乘船則樂」,坐船輕鬆,坐船安樂;除了這個法門以外的,都叫做難行道,喻如步行,而說「步行則苦」。走路就很辛苦,要去千山萬水之遙的地方,須跋山過嶺、涉水越溪,非常辛苦,還有種種的厄難橫阻在前,甚至會因體力難以負荷無法繼續走下去,半途就倒了下來。

所以,我們要瞭解我們在修的是淨土法門,如果已經在修淨土法門了,卻還認為不能獲得安樂往生,那一定有問題。問題在哪裡呢?追根究底,簡單言之,就是對淨土宗的道理還不明白。道理若明白,我們念佛的心一定是安穩的,滿足的。如同龍樹菩薩所譬喻的「坐船而樂」。

稱念佛名叫「易行道」。「易」即容易,容易到什麼程度呢?容易到我們坐在船上什麼事都不用做,只要安分守己地留在船上就好了。搭這艘船既不用我們耗費鉅資買船,也不用我們排隊買船票,也不用我們出錢加油,也不用我們掌舵駕駛……全都不用。因為這些都是阿彌陀佛的事情,我們只要安分守己地念佛就好。

什麼叫「安分守己」地念佛呢?就是「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同時「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這樣就是安分守己的念佛人。所以龍樹菩薩說這個法門叫做「易行道」,用譬喻來講就是「坐船」,只有樂,沒有苦。

依據教理來講,從初住開始,經過一大阿僧祇劫,才能進入初地;再經過第二大阿僧祇劫,才到達七地;再經過第三大阿僧祇劫,到等覺菩薩,才能成佛。而我們連見惑、思惑都無法斷除或降伏,這樣離初住還有多遠呢?根本沒有辦法形容,可說天差地別。

由此可知,我們若要以自己的力量脫離六道生死輪迴、成就佛道、廣度眾生,是有心無力的。可是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就能夠「橫超」。雖然還沒有降伏煩惱,更沒有斷除煩惱,沒有證到某種果位,但是一入彌陀淨土,就直接橫超到等覺菩薩的果位——就是如此簡單、容易、安樂、殊勝。

總而言之,只要念佛,我們就能脫離三界六道輪迴,往生極樂世界,以後不會再去造業造罪,受苦受難;往生極樂世界就證入涅槃的境界成佛,然後再以等覺菩薩的身分倒駕慈航救度眾生。

故知:淨土宗稱名念佛的法門,「明而不昧,淺而不深,簡而不繁,易而不難,安而不危」,最為「淺易、簡易、容易、安易」。

淺易:淨土教理,淺顯易懂。

簡易:只要專稱彌陀佛名,不繁雜。

容易:人人都能做得來,不困難。

安易:輕鬆、平安、喜樂,如同坐船。

淨土法門是廣度眾生的法門,根器銳利的人固然做得來,根器低劣的人也同樣做得來,如善導大師所言:

但能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一念等,以佛願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

又說:

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念佛是彌陀本願,不論何人,只要念佛,便能蒙佛願力救度,蒙佛願力攝取往生。可知:易之所以為易,全在於靠佛力,而念佛便是靠佛力,如跛腳乘船,依靠船力,便能安穩到達彼岸——乘船便是靠船力,這是易行道的本質、易行道之所以為易的根本原因。故,不論何人,只要念佛,通通容易往生,因為靠佛力之故。

因此,淨土宗才能被贊為「三根普被,利鈍全收,萬人修萬人去」的法門,而這也是淨土宗的特色。

念佛既如此簡易,又如此殊勝,皆由彌陀願力弘深之故,所以一切法門都無過於念佛法門。善導大師於《法事讚》如是說:

種種法門皆解脫,無過念佛往西方,
上盡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來迎;
直為彌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

「種種法門」總指四諦、十二因緣、三學、六度等大小權實之一代教法,這些教法都是自力難行、歷劫苦修方證無生的教法,故遠不及他力易行、今生往生證無生的「念佛生西」一法之簡易圓頓。前者謂之「聖道門」,非上根利智之聖者無份;後者名為「淨土門」,不論上根下智,乃至極重罪人,只要盡形壽念佛,都必定往生極樂,因為彌陀弘誓重願之故。
然而由於此法簡易圓頓之故,一般人很難信受,故釋尊於《阿彌陀經》之結論言:

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因為容易之故,反而令人難以相信。反之,若能相信,則必定往生,因為容易之故。

總之,淨土法門即是「淺易、簡易、容易、安易」,若不符合這四點,就不是純正的淨土法門。
      

1  2  3  4  5  6  7  8  9  10


信受彌陀救度    專稱彌陀佛名
願生彌陀淨土    廣度十方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