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悲化有情
 

二、老實念佛

(三)選擇念佛

    4.揀別異同

        (2)華嚴與淨土

此法緣起    實在華嚴

        如來大法,彌綸法界,包括空有。示本具之真心,顯隨緣之妙用。其心體則生佛一如,聖凡不二,真常不變,寂照圓融。佛以究竟證故,故得五蘊皆空,諸苦悉度,一塵不立,萬德圓彰。眾生以徹底迷故,故致迷真逐妄,背覺合塵,輪迴生死,了無出期。於是如來,隨眾生機,說種種法,令彼各各,就路還家,親見本生之父母;探衣出珠,即獲無盡之家珍。上根固得解脫,中下仍在輪迴。特開淨土法門,令其橫超三界。普使中下,追蹤上根。其為利益,莫能名焉。此義雖出方等,其道實肇《華嚴》。但以凡小不能預會,莫由稟承。當《華嚴》未來之前,率目為方便小道。迨《行願》既譯之後,方知為成佛真詮。(續編下.晉蓮宗初祖廬山慧遠法師文鈔序〔民二十四年〕

        溯此法之緣起,實在《華嚴》一經。以未詳示彌陀因行果德、淨土殊勝莊嚴、行人修因證果,故致人多忽之,不肯提倡。……

        華藏世界海,淨土無量無邊。而必以求生西方,為圓滿佛果之行。可知念佛求生西方一法,原自肇起《華嚴》。但以凡夫二乘,不預此會,莫由稟承。故於方等會上,普為一切凡夫二乘,及諸菩薩,宣說《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令其悉知彌陀因行果德、淨土殊勝莊嚴、行人修因證果。俾一切具縛凡夫,與斷見思惑之二乘,及破無明惑之法身大士,同於現生出此五濁,登彼九蓮。以漸進修,直至圓滿菩提而後已。大矣哉!念佛求生淨土之法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咸資乎此。雖欲讚揚,窮劫莫盡。(三編下.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流通序〔民二十五年 ,丙子堯曆仲春望日〕

華嚴所稟    卻在此經

        《行願品》義理巨集闊,文字微妙。誦之令人「人、我、眾生」之執著,化為烏有;往生淨土之善根,日見增長。理宜自行化他,但不可以未持此經,即修淨土,亦屬偏僻薄福耳。蓮池、蕅益等,亦皆極力讚揚。《彌陀要解》中有云:「如來一代時教,惟《華嚴》明一生圓滿。而一生圓滿之因,末後普賢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勸進善財,及華藏海眾。噫!《華嚴》所稟,卻在此經,而天下古今,信鮮疑多,詞繁義蝕,餘惟有剖心瀝血而已。」所以無隱謂《華嚴》即廣本《彌陀》,《彌陀》即略本《華嚴》。觀二大師之言,則知:看經不具圓頓眼,其辜負佛恩處多矣。(增廣上.覆永嘉某居士書三)

        《彌陀》一經,普被三根。實《華嚴》歸宗之要義,亦末法最勝之慈航。(增廣上.杭州石經山彌陀寺募修葺殿堂寮捨並浚放生池疏)

末後歸宗    在於淨土

大哉華嚴經,為諸經之王。法門與功德,二俱不可量。
如來成正覺,直說所證法。預此法會者,惟法身菩薩。
二乘雖在座,不見亦不聞。何況諸凡夫,而得預聞熏。
佛以大慈悲,攝淺於最深。末後歸宗處,令覲彌陀尊。
惟此奇特法,凡聖俱遵行。圓攝於等覺,及六道群萌。
末世人根鈍,斷惑甚為難。信願念佛者,決定登九蓮。

(增廣下.募刻華嚴經普回向頌)

        《普賢行願品》,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普勸善財,及華藏海眾,一致進行,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而為《華嚴》一經之歸宿。是知此一卷經,大開淨土法門,實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三根普被,聖凡齊攝。末世行人,皆當依止。(續編下.重修峨眉山志序〔民二十三年〕

        夫華藏海眾,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等諸大菩薩,尚須回向往生西方,方可以親證即心本具之菩提覺道,況其下焉者乎?而《觀經》下品下生五逆十惡,臨終地獄相現,有善知識教以念佛,或念十聲,或止數聲,亦可往生西方,得預末品。若非《華嚴》所說一生成佛之法,末後歸宗,歸於往生西方。彼世之禪教諸知識,能不以念佛法門為權小方便非究竟道乎?而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則一切智,無師智,即得現前。由聞此義故,一切凡夫,當不至高推聖境,自處凡愚也。是知此經,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究竟法門。無論何種根性,皆當依之修習。而其最切要者,惟在念佛一門。良由全性成修,故上上根不能踰其閫;全事即理,故下下根亦可臻其域。此經乃一大藏教之本源,一切法門之歸宿也。(三編下.敬書華嚴大經以盡孝思序〔民十七年戊辰六月朔旦〕

導歸淨土    方暢佛懷

華嚴頓演圓宗,獨被上根,尚未悉符出世度生之弘誓。
行願導歸極樂,全收九界,方堪大暢成道利物之本懷。

(續編下.楹聯 / 釋迦)

法會宏開,教行並進,欲得千機普育,利鈍齊修,是故略資通途,偏崇特別,以華嚴圓滿菩提之妙因,惟在導歸淨土。
講筵大啟,理事雙詮,擬求萬派朝宗,聖凡等益,由茲揀去自力,注重佛加,冀娑婆具足惑業之含識,現生同赴蓮池。

(續編下.楹聯 / 講堂)

        《華嚴》妙典,理事圓融。理由事顯,事由理成。理事各臻其極,圓證毗盧法身。以故如來初成正覺,與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說如來自證法門諸因果法。因果,即事。如來自證之法,即一真法界、寂照圓融、不生不滅、非有非空之真如佛性也。此之佛性,在凡不減,在聖不增。佛以究竟證故,常享常樂我淨之法樂。眾生以徹底迷故,恒受生死輪迴之妄苦。譬如大圓寶鏡,經劫蒙塵,雖有照天照地之光,莫由發現而得受用。故借諸菩薩互相酬倡,為說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各法門。又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以期圓滿佛果。此如來以自證之因果,普示一切眾生,令其各各親證之一大軌範也。《華嚴》獨被大機,二乘凡夫,莫由稟受。故於方等會上,特說淨土三經,俾彼若凡若聖,同事修持,以期現生出此五濁,登彼九蓮也。

        佛在摩竭提國,靈鷲山中,說阿彌陀佛最初因地,棄國出家,發四十八願。又復久經長劫,依願修行。迨至福慧圓滿,得成佛道,所感之世界莊嚴,妙莫能名。十方諸佛咸讚歎。十方菩薩,與回小向大之二乘,具足惑業之凡夫,咸得往生,等蒙攝受。是為《無量壽經》。

        於摩竭提國王宮中,說淨業三福,十六妙觀。俾一切眾生,悉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則是心作眾生,是心是眾生,眾生煩惱業海,從心想生之義,已著於言外。果能深明此義,誰肯枉受輪迴?末明九品生因,以期各修上品。是為《觀無量壽佛經》。

        於舍衛國給孤獨園,說淨土依正妙果令生信,勸聞者應求往生以發願,令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信願行三,為淨土法門之綱宗。具此三法,或畢生執持,已得一心;或臨終方聞,止稱十念。均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是為《阿彌陀經》。

        此三,乃專說淨土之經。而《阿彌陀經》,言簡義豐,攝機尤普。以故禪、教、律諸宗,皆奉為日課焉。諸大乘經,帶說淨土者,多難勝數。而《楞嚴經》大勢至〈念佛圓通章〉,實為念佛最妙開示。果能如子憶母,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而念,豈有不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近證圓通,遠成佛道乎哉?

        淨土法門,乃如來一代時教中之特別法門。雖具足惑業之博地凡夫,但能信願念佛,即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縱已證等覺之高位菩薩,猶須回向往生,方可圓滿佛果。是知淨土法門,其大無外,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九界眾生,捨此則上無以圓成佛道。十方諸佛,離此則下無以普度群萌。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以其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故得九界同歸,十方共贊;千經俱闡,萬論均宣也。然此法門,兩土世尊之所建立。釋迦在娑婆,詳示淨土,遣其歸去。彌陀在極樂,待彼臨終,接其歸來。蓋欲眾生,即於現生出生死苦,證真常樂。其哀憐保護之心,窮劫難宣。

        有謂既為釋迦弟子,當念釋迦牟尼佛,求生此土之華藏世界。不知釋迦之教念阿彌陀佛者,為令博地凡夫,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以超凡入聖也。此土之華藏世界,惟破無明證法身之大士能見。凡夫則只見穢土,不見實報莊嚴,何可濫擬?況西方亦在華藏世界之內。而《華嚴》會上,盡華藏世界海諸菩薩,皆以十大願王,回向往生西方,以期圓滿佛果。汝何人斯,敢與彼抗?溯自大教東來,遠公首開蓮社。一倡百和,無不率從。暢佛之本懷,惟此法為最。自茲厥後,代有高人,續焰傳燈,光騰中外,迄至於今,宗風不墜。而天臺宗之智者大師,賢首宗之清涼國師,慈恩宗之窺基法師,禪宗之百丈禪師,律宗之大智律師,莫不釋經著論,普勸修持。其事蹟具載於《淨土聖賢錄》。是知禪、教、律諸知識,悉隨華藏海會之班,一致進行,求生極樂,況末法根機淺薄者乎?(續編下.靈岩山篤修淨土道場啟建大殿記〔民二十四年〕

往生方能    徹證理體

        無量光壽之理體,固一切人之所同具。無量光壽之實證,須待往生西方,面見彌陀,蒙佛授記,圓滿菩提以後,方能徹得。此《華嚴》歸宗,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之深旨也。(增廣下.佛光月報序)

固無高下    卻有親疏

        《彌陀經》為淨土法門之根本法門,《行願品》雖廣大深妙,究非淨土法門之根本法源。故宜二經同念,斷不可只念行願,不念《彌陀》。只念《彌陀》,不念《行願》則可。只念《行願》,不念《彌陀》則不可。《彌陀經》為朝暮課誦,或多念亦可。斷不可絕不念《彌陀經》,而專念《行願品》,以成忘本之修持也。二經固無高下,而對於淨土行人,卻有親疏。是不得與諸大乘經作一例論也。十大願王所說之益, 繫舉其勝者,將謂《彌陀經》所得之益,不能如是乎?若作此說,在勸導一邊,亦可作據。在體道明宗一邊,未免隨語生解。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阿鞞跋致之人,固能隨類化身者。居士如此論《彌陀經》,為所未曾聞見者。此種閑議論,何若不開口為有益乎?(三編上.覆胡宅梵居士書二)

尊重之也    藐視之耶

        竊聞如來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隨機逗教,說種種法,無非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而已。然佛之知見,眾生本具。而無始迷昧,淺深不同。迷之淺者,隨修一法,便得悟入。迷之深者,匪仗彌陀宏誓願力,往生淨土,決難克證。況茲一門,為諸法之歸宿,乃修證之極致。如來初成正覺,說《華嚴經》,具無量法門,收一乘根性。而善財於證齊諸佛之後,普賢菩薩乃令發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並勸海會大眾,咸求往生。由是而諸大乘經,皆悉讚揚;而淨土三經,專明其致。有謂淨土為權漸小乘,而不肯修習,復障他修者。總因未能研究大乘經論,但執直指之指,未見自心之月。觀《華嚴》〈行願品〉可以知矣。而況迦葉、阿難、馬鳴、龍樹、智者、永明等諸大祖師,皆注經造論,極力讚揚。謂非六方諸佛之化身,兩土教主之嫡嗣者乎?所謂千經萬論,處處指歸;往聖前賢,人人趣向。矧茲末世,人根陋劣,知識希少。捨此一法,其何能淑?願兄於宗教之暇,略分心於此法。自利利他,報佛深恩。如或不無疑惑,當廣閱淨土經論。(增廣上.與玉柱師書)

        淨土法門,理極高深,事甚簡易。由茲天姿聰敏,知見超特者,每每視作愚夫愚婦之事,而不肯修持。豈知其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究竟法門乎?彼以愚夫愚婦能修,遂並法門而藐視之。何不觀《華嚴》所證與普賢等、與諸佛等者,尚須以十大願王,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乎?藐視淨土法門而不屑修,其於《華嚴》將復視作何等?又於《華嚴》末後歸宗一著,為復尊重之也?為復藐視之耶?此無他,蓋未詳審通途特別法門之所以,及自力佛力大小難易而致然也。使詳審之,能不附於華藏海眾之班,一致進行,同求往生乎?(續編下.嘉言錄題詞並序〔民十六年〕

        (3)天臺與淨土

法華幽遠    無人能到

        《法華》經藏,深固幽遠,無人能到。吾人有志趣入,且請志誠懇切,專持阿彌陀佛聖號。若能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自可潛通佛智,暗合道妙。現生即可頓出五濁,高登九品,以至證無生忍,成菩提道。此語雖極平常,實為諸佛秘要。若是通家視之,必定為之一笑。(三編下.念佛隨筆)

        汝之眼高而無實,汝之心大而無用。看《文鈔》,聽《要解》,尚有此問。可知汝是一向向外馳求,只知求博而不知守約。法華三昧,非汝之所能修,縱汝能修亦恐不能即生解脫。若肯信言,請將台教暫時置之高閣,專心研究淨土。觀汝心性,久而久之,恐有著魔發狂之事,不可不防。否則任汝作大通家,莫再來書,來也不復。(三編上.覆道傳大師書一)

心雖宏博    其害無盡

        劉演宗述《法華》六十五種不思議力,可謂深入《法華》深固幽遠之藏。而一一與淨土對舉而論其勝劣,實為不達如來權實法門。惟能利於南嶽天臺以上之根性,下此皆被彼斷其往生西方之善根矣。此書斷斷不可流通,若流通,雖能令人尊信《法華》,而令彼一切不通權實教理者,從茲藐視淨土而不修也。夫寂光淨土,當處即是。能圓證者,惟佛一人。等覺菩薩,尚是分證,況其他哉?今以登地登住所見所證,為博地凡夫擔任,其可乎哉?《華嚴》於證齊諸佛之後,尚令往生。今為具足惑業者,令捨彌陀淨土,而修本師娑婆淨土。其心誠為宏博,而其害有不能盡言者。夫安養娑婆,原一實報寂光〔實報寂光,原是一土。約所感之報,名為實報;約所證之理,名為寂光。寂光無相,實報具足不思議佛 剎海微塵數莊嚴妙相。雖具塵剎莊嚴,原是一法不立;雖則一法不立,而復具足莊嚴。如明鏡了無一物,而復胡來胡現;如虛空體非群相,不妨日照雲屯〕。此實報寂光之淨土,惟登圓初住者方能得見。彼西方凡聖同居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此方凡聖同居土,則惑業苦三,如惡叉聚。輪迴六道,了無出期。以此之實報寂光,與彼之凡聖同居對論,其違叛經旨,錯投法藥者,可勝歎哉!何不以此之凡聖同居,與彼之凡聖同居對論,而為契理契機,三世諸佛皆悉印可之說乎?為是智識未精,為欲自辟門徑,以顯當改革時,亦有乘大願輪者,改革如來三根普被,《華嚴》末後歸宗結穴之法門,令其良善也耶?印光無道無德,少參少學,不能為法門效一言一字之力。然欲一切有情同生西方,不得不沖冒大家,以獻其他山頑石之見耳。倘以法為重,當即見原。否則縱謂為邪見謗法,亦歡喜領受,而無或怨惡也。(三編上.覆丁福保居士書七〔民七年十月廿六〕

以六即佛    對治二病

        淨土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契理契機,至頓至圓,洵為利生惟一無上法門。惟現在之人,或者自高自大,謂既云眾生即佛,則我即是佛,何必再念佛乎?或者以我既為苦惱凡夫,何能了生脫死?惟求來生不失人身耳。此兩種人,皆不明因果所致,故今日仍講因果。須知眾生即佛者,以其具有佛性之真因也,設不修念佛妙行,佛性無由顯現,何能得了生死成佛道之實果乎?譬如寶鏡蒙塵,光明不現,實未失之也。若肯用力揩磨,自可照天照地矣。若言我是苦惱凡夫,不能生西方了生脫死,以至成佛者,乃業深障重,自甘墮落也。且今世之人,有下棋噪麻雀而累死者,不知有多少。若能以此勞苦,修行念佛,何愁不往生西方,上證佛果乎?蓋佛本是眾生修持得證佛果之人耳。隋天臺智者大師,著《觀無量壽佛經疏》,立六即佛義,以對治「自甘墮落」及「妄自尊大」之病。

        六即佛者:一理即佛,二名字即佛,三觀行即佛,四相似即佛,五分證即佛,六究竟即佛也。「六」明階級淺深,「即」明當體就是。譬如初生孩子,與其父母形體無異,而力用則大相懸殊。不得謂初生孩子非人,亦不得以成人之事令孩子擔當也。若能知「六」而常「即」,則不生退屈。知「即」而常「六」,則不生上慢。從茲努力修持,則由凡夫而圓證佛果,由「理即佛」而成「究竟即佛」矣。

        「理即佛」者: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雖背覺合塵,輪迴三途六道,而佛性功德,仍自具足,故名理即佛,以心之理體就是佛也。無機子頌曰:「動靜理全是,行藏事盡非,冥冥隨物去,杳杳不知歸。」以一切眾生,未聞佛法,不知修持,而一念心體,完全同佛,故曰:「動靜理全是」。由其迷背自心,作諸事業,故曰:「行藏事盡非」,事完全不與佛性相應也。終日終年,昏昏冥冥,隨煩惱妄想之物欲而行,從生至死,不知返照回光,故曰:「冥冥隨物去,杳杳不知歸」也。

        「名字即佛」者:或從善知識,或從經典,聞即心本具、寂照圓融、不生不滅之佛性,於名字中,通達瞭解,知一切法皆為佛法,一切眾生皆可成佛,所謂聞佛性名字,即得瞭解佛法者是也。頌曰:「方聽無生曲,始聞不死歌;今知當體是,翻恨自蹉跎。」以從前只知生死輪迴,無有了期,今知佛性真常,不生不滅。既知當體就是成佛真因,則汲汲修持,反恨從前虛度光陰,以致未能實證也。

        「觀行即佛」者:依教修觀,即圓教五品外凡位。五品者:一隨喜品,聞實相之法,而信解隨喜者。二讀誦品,讀誦《法華》,及諸大乘經典,而助觀解者。三講說品,自說內解,而導利他人者。四兼行六度品,兼修六度,而助觀心者。五正行六度品,正行六度,而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觀行轉勝者。頌曰:「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塵;遍觀諸法性,無假亦無真。」既圓悟佛性,依教修觀,對治煩惱習氣,故曰:「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塵。」了知一色一香,無非中道;一切諸法,無非佛法;一切眾生,皆當作佛。故曰:「遍觀諸法性,無假亦無真。」

        「相似即佛」者:謂相似解發,即圓教十信內凡位也。初信斷見惑,七信斷思惑,八九十信斷塵沙惑。頌曰:「四住雖先脫,六塵未盡空;眼中猶有翳,空裏見華紅。」四住者:一見一切住地,乃三界之見惑也。二欲愛住地,乃欲界之思惑也。三色愛住地,乃色界之思惑也。四有愛住地,乃無色界之思惑也。初信斷見,七信斷思,故曰:「四住雖先脫」。然由色聲香味觸法之習氣未盡,故曰:「六塵未盡空」。此但指七信位說,八九十信,塵沙惑破,習氣全空矣。習氣者,正惑之餘氣耳。如盛肉之盤,雖經洗淨,猶有腥氣。貯酒之瓶,雖經蕩過,猶有酒氣。「眼中猶有翳,空裏見華紅」者,以無明未破,不能見真空法界之本體也。

        「分證即佛」者:於十信後心,破一分無明,證一分三德,即入初住,而證法身,是為法身大士。從初住至等覺,共四十一位,各各破一分無明,證一分三德,故名分證即佛也。以無明分四十二品,初住破一分,以至十住則破十分,歷十行、十回向、十地、以至等覺,則破四十一分矣。初住,即能於無佛世界,現身作佛,又復隨類現身,度脫眾生,其神通道力,不可思議。何況位位倍勝,以至四十一位之等覺菩薩乎?頌曰:「豁爾心開悟,湛然一切通;窮源猶未盡,常見月朦朧。」「豁爾心開悟,湛然一切通」者,頌其分破分證之景象也。「窮源猶未盡,常見月朦朧」者,頌其猶有無明雲,未能徹見性天真月之光輝也。

        「究竟即佛」者:從等覺,再破一分無明,則真窮惑盡,福慧圓滿,徹證即心本具之真如佛性,入妙覺位,成無上菩提道矣。頌曰:「從來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復本時性,更無一法新。」從來真是妄者,未悟以前,只此皆空之五蘊,而妄生執著,色法心法,互相形立,則苦厄隨生。既悟之後,亦只此五蘊,而全體是一個真如,了無色心五蘊之相可得。故曰:「從來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也。然此所證之真,並非新得,不過復其本具之真如佛性而已。故曰:「但復本時性,更無一法新」也。又眾生在迷,見佛菩薩,及一切眾生,皆是眾生,故譭謗佛法,殺害眾生,不知罪過,反以為樂。佛既徹悟「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之心,見一切眾生,完全是佛,故於怨於親,皆為說法,令得度脫。縱令極其惡逆不信之人,亦無一念棄捨之心,以見彼是未成之佛故也。(三編下.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

        智者大師,久證法身。十地等妙,均莫能測。乘宿願力,示生斯世。……以五時八教,判釋如來一代所說。俾閱經者知其指歸,不致望洋興嘆,莫識津梁。以三止三觀,傳佛心印。俾修行者,親見自己常住不變寂滅真心。其所修雖與禪宗小異,其所證實與禪宗大同。以故禪宗傳燈各書,均列智者於應化聖賢科中。如上教行二事,包括佛法淨盡。然皆屬自力進修之道,上根利智,亦可即生了辦。若根器稍劣,又不知經若干生、若干劫,方能了生脫死也。於是隨順佛慈,宏揚淨土。疏十六觀,決十種疑。以六即之義釋佛,令一切行人,知自己一念心性,與佛無二。而佛則修德功極,性德圓彰。己則惟具性德,毫無修德。性體不二,故「六」而常「即」。事修各別,故「即」而常「六」。知「六」而常「即」,故不生退屈,上慕諸聖。知「即」而常「六」,故不生上慢,下重己靈。末世眾生,定慧力弱,不仗佛力,其何能淑?(三編下.新昌石城寺重建智者大師衣缽塔記)

        (4)密宗與淨土

三密難思    貴在得人

        密宗以三密加持,能令凡夫現生證聖,其功德力用,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議,故云不思議力用。雖然,此就密宗之本旨說,然須是其人方可。其人謂誰?如金剛智、善無畏等。苟非其人,道不虛行。今之學密宗者,皆得其皮毛,全無金剛戒力,菩提道心。不去持咒以斷惑證真,多效現字現象,以問吉凶禍福、前因後果,則與靈鬼作用相同。是之謂敗壞密宗,吾恐避罪不暇,說甚即凡成聖也。

        吾人但以淨土法門為一座大須彌山,全身靠倒,庶幾不被一切知識所奪,而現生可以了脫矣。否則隨風倒浪,了無已時。(三編下.覆丁福保居士書十)

傳者學者    多失其宗

        密宗實為不可思議之法門,實有現身成佛之事。彼宏密宗者,皆非其人。有幾個真上根,皆自命為上根耳。妄借此事,以誘彼好高務勝、貢高我慢之流,便成自誤誤人,害豈有極也。餘不須提。囗囗及囗囗氣焰甚盛,自命固已超諸上根之上。其罵孔孟,更甚於市井小兒罵人。不知罵孔子,即是罵堯舜禹湯文武,即是滅世間倫常正理。吾不知彼所學之密宗,欲何所用,為盡傳於廢經廢倫、廢孝免恥、殺父殺母之人乎?為復傳於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之人乎?若為傳於廢經殺父之人,彼說尚能強立。若傳於孝弟忠信之人,彼已欲打倒廢滅,剷除孔子所稟承之二帝三王之道,復取以為善而教之密,則彼亦莫能自解。若囗囗及囗囗者,真可謂敗壞佛法之魁首矣。此人現身亦好成佛,不妨到阿鼻地獄,受毗盧遮那之自受用三昧於刀山劍樹鑊湯爐炭中也。又囗囗之根性,約時人論之,亦可云上根矣。自己發心出家,未幾年台教要旨,亦頗悉知。往東洋學密宗,東洋人極佩服崇重。死後尚為修塔於高野山,謂得密宗之正傳。亦不能說彼不能現身成佛,及至臨死,佛也不能念,咒也不能念。比愚夫婦之念佛安坐而逝者,退半多多矣。此又上根人得密宗正傳之結果矣,其餘又何足論。現身成佛,與宗門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之語大同。仍須斷惑,方能證真,方可了生脫死。若謂現生即已三惑淨盡,二死永亡,安住寂光,了無事事,則為邪說,為魔話。彼嫌淨土偏小遲鈍,讓彼修圓大直捷之法,現身成佛去。吾人但依淨土言教以修,彼此各不相妨。(三編下.覆溫光熹居士書一)

        密宗道理,不可思議。而今之傳密宗、學密宗者,各以神通為事,未免失其本旨。傳者尚無真神通,學者誰得真神通?諾那來上海太平寺,言及密宗亦以往生西方為事。而阿彌陀長壽陀羅尼持之,開囟門,即能隨意長壽,或即往生。此語何可一概?勿道爾我不能,即諾那也不能隨意往生。一弟子以此事問光,光復之曰:此事理實為的確有之,但不可謂人人均能往。須知密宗要旨,在三業相應。果三業相應已久,便可從心所欲。未到心空而妄欲得者,或至著魔。此密宗一大關係也。(三編上.覆謝慧霖居士書二十四)

        密宗法門,不可思議,而今之傳者學者,多失其宗。以持咒三密之功,消除煩惑,則為正義。而傳之者,以神通吸動人。學之者,無一不以得神通為事。則是尚未能扶壁而行,而欲騰空遠遊,何可得乎?西藏蒙古喇嘛皆吃肉,以其無甚米糧,尚有可原。今之學密宗者,多開葷吃肉。反大嘉美其事,謂為吃了就度脫了,則成魔說矣。喇嘛做大佛事,尚須吃素。可知平常吃肉,固非正義。密宗提倡即身成佛,乃以了生死為成佛。一班無知之人,便認做成福慧圓滿之佛。則是以松栽為棟樑,其材可以為棟樑,非現在即可為棟樑也。十七年有某某在上海提倡密宗,一百日成佛。上海有信心者,咸依之學。十八年夏,有豔其名,欲借此求利,請至北平,四十八日成佛,比在上海快一半。至十九年,北平、天津、上海皆不能容,回家還俗,可歎之至。

        了生死法,淨土法門,最為穩當。無論何等根性,若具真信切願,至誠懇切持念佛號,求生西方者,臨終必蒙佛力加被,往生西方。此之法門,乃一代時教中之特別法門。一切法門,皆須以戒定慧之道力,斷貪瞋癡之煩惱,煩惱斷盡,方可出三界了生死。在昔頗有此種人,而今則恐全世界也無一二人可得也。是以愈向後,愈宜專修淨業也。(三編上.覆石金華居士書)

因地不真    果招紆曲

        今之人多是越分打妄想,想得神通而學密宗。〔真修密宗者,在例外。〕如傅某之魔死北平,某諸弟子有欲發大財者,反致虧一二百萬。有欲得權利者,反致數十人關閉牢獄。有欲即成佛者,反致著魔發狂。某奉某喇嘛為師,其師有神通,能知過去未來。彼必問及獨立之事,則當日獨立,當日送命。某喇嘛及某之神通,致許多極崇奉之弟子倒楣。可知師與弟子,皆是不安本分。無神通,何可充有神通?學佛法,何可作瞎搗亂,謀發大財、得大權乎?因地不真,果招紆曲。汝且守分,一任人皆成佛。汝縱無大得,幸有此許多佛,必不能不相度也。(三編下.覆溫光熹居士書四)

不如淨土    千穩萬當

        王弘願居士,雖則崇信密宗,頗有效驗。然始則錯認消息,將有未得謂得之失。繼由多閱教典,方知錯認。次則現雖工夫得力,而虛火上炎,無法自治。光以此二事,斷其密宗一法,不能普被三根,不如淨土法門之千穩萬當。謂君宿具靈根,見地高超。尚有錯認,及受病不知對治之失,則世之不及君者可知矣。彼謂密宗高出顯教之上,引種種言論以辨。然佛無二心,亦無兩法。欲抬高密宗,但當論密宗所以高處。既以密宗之妙處,與顯教之妙處證同。是欲推尊而實持平也。彼之所論,乃約教而遺機。乃約機而論教之利益。蓋契理而不契機,則不能感應道交。所謂說法不投機,便是閑言語矣。(增廣上.與徐蔚如居士書五)

        末世眾生,根機淺薄,欲於教義禪宗,得真利益,甚難甚難。惟淨土法門,方可依怙。試觀顯蔭之死,遠不如愚夫愚婦。而顯蔭之所知,非愚夫愚婦所能企及。而愚夫愚婦之所得,又非顯蔭所能企及。正光所謂「性水澄清,由分別而昏動;識波奔湧,因佛號以渟凝。」故致「上智不如下愚,弄巧翻成大拙」也。願居士專志淨業,勿歆羨於宗通說通,庶可於了生脫死,不成畫餅。……祈專志淨宗,勿被密宗現身成佛之語所動。現身成佛,乃理性,非事實。若認做事實,則西藏東洋之佛,不勝其多。且勿說平民,即班禪之心行作為,佛氣尚無,況說成佛乎?以彼於民不聊生之時,猶然不惜百姓脂膏,任其鋪排耗費,而錢到己手,便當命寶貴,毫無慈悲喜捨之念故。顯蔭自命得密宗正傳,謂佛法東流中國,惟弘法大師教理圓妙。曆斥中國各宗祖師,皆不及弘法大師之正傳。而死時竟成一業識茫茫,無本可據之人。其已現身成佛矣,何又結果如是也?祈洞察是幸。(增廣上.覆黃智海居士書)

不學密法    又有何憾

        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餘裕,不學密法,又有何憾?(三編下.覆周群錚居士書)

        淨土法門,徹上徹下。將墮阿鼻者,念佛尚得往生。已證等覺者,尚須回向往生西方,以期圓滿佛果。切勿以密宗有現身成佛之義,遂將往生西方置之不論,則其失大矣。(三編上.覆沈授人居士書)

守我本分    讓彼成佛

        學密宗者,病在欲得神通,欲現身成佛。問之,彼皆謂無此念,實則無一無此念。以其宣導之人,先以神通吸動人,何能令學之者無此念乎?昨頗有五六位,非黃君一人,彼見信與否所不計也。彼學密而回向淨土,故是正理。但恐不屑生淨土,欲現身成佛,或致受病。使彼無此種知見,斷不至稱讚大愚。既稱讚大愚,則是以大愚所說為至當之論。然大愚之成佛之弟子,並無成佛之表示。足知其為妄稱許人,以期世人恭敬供養,尊己為已成佛之高僧。其犯大妄語,以凡濫聖之罪,實非小可。我等但守淨土修持,讓一切人皆得成佛,以度我等,則何幸如之。(三編下.覆慧海居士書四)

        彼七日即可往生,即可成佛,則遍世間人均可成佛。我們業力凡夫,當有無量無邊之佛度脫,何幸如之!且守我們本分,讓彼成佛度我們,豈不更為穩妥!彼等若有危險,我此法門,絕無危險。若聞彼說得好聽,不禁心熱起來。成之則為幸,敗則便成魔眷,實令人寒心。某之神通,已完全失敗。某及某之言論,直是誣衊聖賢。彼等既已成佛,何得有此種現象?是知完全與市井小兒,了無有異。說甚有得佛心乎哉?餘不多及。(三編下.覆溫光熹居士書十二)

        當此大劫,好不志心念佛。而妄想紛飛,論說空話乎?密宗之危險,殊非筆墨所能宣。祈死守淨土修持,讓他人通通成佛去。(三編下.覆溫光熹居士書三)

        (5)諸宗歸淨土

佛教大綱    不外五宗

        佛教大綱,不外五宗。五宗者,即律、教、禪、密、淨也。「律」為佛法根本,嚴持淨戒,以期三業清淨,一性圓明,五蘊皆空,諸苦皆度耳。「教」乃依教修觀,離指見月,徹悟當人本具佛性,見性成佛耳。然此但指其見自性天真之佛為成佛,非即成證菩提道之佛也。「密」以三密加持,轉識成智,名為即身成佛。此亦但取即身了生死為成佛,非成福慧圓滿之佛也。此三宗,均可攝之於「禪」,以其氣分相同也。以故佛法修持之要,不過禪淨二門。「禪」則專仗自力,非宿根成熟者,不能得其實益。「淨」則兼仗佛力,凡具真信願行者,皆可帶業往生。其間難易,相去天淵。(三編下.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

諸宗歸宿    在於淨土

        如來大法,有律、教、宗、密、淨五種。惟淨土一法,最易修持,最易成就,為律教宗密之歸宿。故古今律教宗密之知識,皆務密修,尤多極力顯化者。此法真俗圓融,機理雙契。不但為學道者,立出輪迴之法;實為治國者,坐致太平之基。故往聖前賢,通人智士,咸皆修持。若群星之拱北,眾水之朝東焉。(續編下.企廬蓮社緣起〔民二十四年〕

        惟淨土一法,始則為凡夫入道之方便,實則是諸宗究竟之歸宿。以故將墮阿鼻者,得預末品。證齊諸佛者,尚期往生。(增廣下.上海佛學編輯社緣起)

        如來大法,以真如實相為體。此體生佛皆具,在佛不增,在生不減,但以佛則究竟證悟,生則徹底迷失,致使升沉迥異、苦樂懸殊耳。如來湣之,隨順機宜,說種種法,令其返妄歸真,背塵合覺。其法之大宗有五:曰律、曰教、曰禪、曰密、曰淨。律者佛身,教者佛語,禪者佛心。佛之所以為佛,惟此三業。眾生果能依佛律教禪以修持,則眾生之三業,遂轉而為諸佛之三業。三業既轉,則真如實相,自可親證矣。猶恐障深業重,不易成就,故以陀羅尼三密加持之,則轉識成智、轉煩惱成菩提矣。又恐根器或劣,現生不能了脫,再一受生,難免迷失。則生死輪迴,窮劫莫出。由是特開信願念佛求生淨土一法,俾上自等覺菩薩,下及逆惡罪人,同於現生,往生西方。則上聖速成佛道,下凡得預聖流,此如來撫育一切九法界眾生之宏規也。
然宗雖有五,道本一貫,五宗圓具,方可隨機各宏一宗,便可上續如來慧命,下啟群生昏蒙。否則單輪只翼,何能行遠飛空乎哉?律為教禪密淨之基址,不持律,則教禪密淨之真益不得,如修萬丈高樓,地基不堅固,則未成即壞。淨為律教禪密之歸宿,不念佛求生西方,則律教禪密,皆難究竟。以淨土法門,乃十方三世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之成始成終法門。所以《華嚴》證齊諸佛之等覺菩薩,尚復以十大願王,回向往生西方,以期圓滿佛果。況其餘一切聖賢,與未斷見思之凡夫乎哉?(增廣下.金陵妙悟律院垂裕記)

當今修持    淨業第一

        當今修持,惟淨業最為第一。切勿聞禪之奧妙、教之淵深、密之奇特,而為之轉移。令如來普度眾生之道,因此見異思遷而失之。致自己仍然在此娑婆世界,作生死輪迴中人,可悲可痛。必專修淨行,即生了辦,庶可不虛此生此遇矣。(三編上.覆羅鏗端居士書二)

        竊以末法眾生,根機淺薄,匪仗佛力,決難了脫。是以必須抱定信願念佛,求生淨土一門,方可出此五濁,登彼九蓮。倘妄自尊大,欲仗修自力了生死之禪、教、密種種法門,則多分有因無果。何以故?以縱能徹悟自心,深入經藏,而煩惑不斷得淨盡,決無了生死分。況未能徹悟,與未能深入者乎?密宗,提倡現身成佛,亦非人人皆能如是。學密宗者,每每著魔,皆由不知自量,妄欲得神通與成佛之所致也。諸位既具有信心,當依光所說之淨土法門而修。須知此法,乃諸佛、諸祖、諸大善知識之所宏揚者。光不過承諸佛、諸祖、諸大善知識之語意,而傳述之。切勿謂汝何人斯,遂敢令人捨佛所說之禪、教、密法門,而專依汝所說而修乎?若作此議,則為不依佛教。以光之所說,乃十方三世諸佛同說者,何可以光之不才,而遂不信從乎?現今邪魔外道,不勝其多,彼皆自謂最為第一,諸位莫被此種魔子所惑。若前已經入過其門,則當捨之淨盡。切勿謂入時已發咒,恐捨之,或致遭禍。須知捨邪皈正,何得有禍?不但無禍,尚有功德。(續編上.覆馮偏西鄭圓瑩居士書〔民二十年〕

        淨土一法,人人可修,修之均有感應。今人多多皆是好高務勝,以致或因撐場面,反累實益也。現今之人,一動手先講建築。未知淨土之所以,便欲遍研大乘經論。或慕禪宗之玄妙,或慕相宗之精微,或慕密宗之神通。將仗佛力了生死之法,視之若不濟事者。禪宗,縱能悟,誰到業盡情空地位?相宗,縱能記清名相,誰能真破我法二執?密宗之神通,及現身成佛,亦實有其事,然非爾我之根性所可冀及。有欲得神通,欲即成佛,而由茲著魔發狂者甚多。顯蔭,既通台宗,又得密宗真傳,已是灌頂大阿闍黎。凡所與灌頂之人,通皆現身成佛。彼到死時,咒也不會念,佛也不會念。在彼平時,心中,語意中,每以法身大士相擬。到了臨終,尚不如一字不識之老太婆老實念佛者,為能安然念佛而逝之為愈也。(續編上.覆閔宗經居士書〔民二十年〕

        汝頗有家資,值此時世,當竭誠盡敬,與宗德慧暢等念佛及觀音聖號,以作恃怙。至於研究教義及密宗各義,亦不過開發智識而已。若欲資之以了生死,則斷斷不能。何以故?以彼各宗,皆須自力修到業盡情空,方有了生死分,否則縱令悟處深,功夫高,功德大,皆莫能了。惟淨土一法,不斷惑業,可以仗佛慈力,帶業往生。此之法門,非一切法門所能比擬。若無真善根,斷難徹底信。……汝但依《文鈔》、《嘉言錄》以修,決不至不得了脫。如妄欲作大通家,將淨土法門,視作等閒,隨各宗善知識學宗、教、密等法門,大通家或可做到一二程,而欲靠此一知半解,想了生死,則夢也夢不著。此末後為汝之語,不知汝以為然與否耶?(三編下.覆馬宗道居士書一)

學佛當具    擇法之眼

        如來一代所說諸法,舉其大宗,其名有五:曰律、曰教、曰禪、曰密、曰淨。此五宗者,悉皆顯示佛之身口意三業,戒定慧三學,與夫一切三昧萬德。固無可軒輊抑揚,揀擇取捨者。然在學者修習,當詳審與自己根性相契之法而修。一門深入,較為省力。而此五宗,無不以律為根本,淨為歸宿。此在佛世已然,況今末法時代乎?以淨土法門,徹上徹下,三根普被,凡聖同歸。上之則等覺菩薩,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則五逆罪人,亦可預入其中。良由一切法門,皆仗自力,非到業盡情空,不能了生脫死。淨土法門,兼仗佛力,若具真信切願,即可帶業往生。二法相較,其難易奚啻天淵懸殊。(三編下.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流通序〔民二十五年 ,丙子堯曆仲春望日〕

        學佛之人,當具擇法眼。佛法,法法都好,然須知有自力佛力之不同。禪教密等各宗,皆須斷惑證真,方可了生脫死。斷惑證真,豈易言哉?密宗雖有現身成佛之義,亦非人人可以如是,況密宗每以神通吸動人。師既以此吸引人,弟子不能不志慕神通。倘希望神通之心,真切至極,則其危險,有不可勝言者。祈勿以彼之神通為事,則幸甚。宗門言句,意在言外。故須屏棄一切,專精參究。若唯讀得禪書幾種,便學著弄機鋒,則其罪極重。譬如軍中口號,非營外人所得知。若只順字面解機鋒,則如營外人妄意營中口號為某,便自混入,能不送命於當下乎?(三編上.覆郝智熹居士書)

        閣下既看《文鈔》,宜依之而行,則決定會得大利益。切勿因讀大乘經,或遇宗、教、密等等知識,喜其法門廣大深妙,與其開示親切高妙,遂捨淨土而修其他法門。則不至徒有種了生死之因,決難即生得了生死之果矣。何以故?以一切法門,皆須自力修持到業盡情空時,方可了生死。否則任汝功夫深、見地高、功德大,倘有一絲一毫煩惱未盡,則仍舊仍是輪迴中人。既在輪迴中,則從迷入悟者甚少,從迷入迷者甚多。又不知還能遇佛法否。即遇佛法,不遇淨土之法,則仍舊出苦無期。仗自力則舉世難得一二,仗佛力則萬不漏一。淨土法門,以自己之信願持名感佛,佛則以誓願攝受。譬如乘輪渡海,非己力之所可比也。(三編上.覆甯德晉居士書一〔民二十年正月十八日〕

        我們所修持的這個淨土法門,是最殊勝超絕的,大家不要輕視了。為什麼呢?因為佛所說的種種法門,無非是觀機而說,好比對症下藥一般。如果自己的根機,和這個法門不相應,修起來,是很難得益的。一切法門,皆仗自力修戒定慧,斷貪瞋癡,必須惑業淨盡,方能了生脫死。或者煩惱尚有一毫未斷盡的,生死還是不能免,況全未斷者乎?這是要用自己的力量去幹到徹底才可。

        惟有念佛一法,是如來普應群機而說的,亦是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所成就的。無論上中下根,皆可修學。即煩惱惑業完全絲毫未斷的凡夫,只要具足真信切願實行念佛求生西方,亦可蒙佛接引,帶業往生。一得往生,生死就可了脫了,所以說是最超勝的。

        佛在世的時候,十個人修行,就有九個可以成道。因為那時的人,天性淳厚,根機是很猛利的。到了後來,眾生的業障逐漸增加,根機也就漸漸的陋劣下來,再要和從前一樣,是不可得了。然在晉唐時候,還有這種仗自力可以了脫生死的人,但已是逐漸減少,越後越少的。到了現在,已沒有這樣的人了。如此看來,就曉得仗自己的力量去斷煩惱了生死,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此時如仍不自量力,要說大話,輕視這個念佛橫超法門,而去別修其他法門,那恐怕要了生死,就比登天還要更難了。

        我並非說其他的法門不好,實在是因為法門有契理不契機的,有契機不契理的。惟有這個念佛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理機雙契,不可思議。尤其是在末法世中,更為適合眾生的根性。所以《大集經》云:「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惟依念佛,得度生死。」

        為什麼念佛求生西方,叫做橫超法門?古人有個譬喻,拿來解釋,就把我們具足惑業的凡夫,比做一條蟲,生在一根竹裏最下的一節,這根竹子,就比做三界。這個蟲子要想出來,只有兩個法子:一個是豎出的,一個是橫超的。豎出的:是自下至上,一節一節的次第咬破,等到最上的一節咬破了,才能夠出來。這是比修別的法門,定要斷盡見思煩惱,才能出三界的。見惑有八十八使,思惑有八十一品,這許多的品數,就比做一根竹子的節數。那蟲向上直鑽出來,就叫做豎出。例如一個斷見惑的初果聖人,要經過七生天上、七生人間的長久時劫修習,才能證阿羅漢,了生死。二果,亦要一生天上、一返人間,才能證四果。三果,欲界思惑已盡,還要在五不還天,漸次修習,才能斷盡思惑證四果。這才算是出三界的無學聖人。如果是鈍根的三果,還要生到四空天,從空無邊處天,以至非非想處天,才能證四果。這豎出的法子,是如此艱難久遠的。橫超的:就是這條蟲子,不向上面一節一節咬,只向旁邊橫咬一孔,便能出來。這樣的法子,比那豎出的,是省事得多了。念佛的人,亦復如是。雖沒把見思煩惱斷除,但能具足信願行的淨土三資糧,臨終就能感動阿彌陀佛來接引他生到極樂世界去。到了這個清淨國土,見思煩惱,不斷而自斷了。何以故?以淨土境勝緣強,無令人生煩惱的境緣故。如此便得三不退,一直到破塵沙無明,成就無上菩提,何等直捷簡易的事!所以古人說:「餘門學道,如蟻子上於高山。念佛往生,似風帆揚於順水。」今且拿一段故事來證明這個豎出艱難的道理,大家且靜聽聽。

        唐朝代宗大曆間,有個隱士,叫做李源,捨宅為慧林寺,請圓澤禪師為住持。後李源想要去四川朝峨眉山,因約圓澤同去。圓澤欲由長安經斜谷,陸道去。李源要自荊州入峽,由水道去。兩人意見不同,各有所以。李源不知圓澤之事,圓澤了知李源之心,恐到長安,人或疑伊想做官,便由荊州去。一天乘船到了南浦地方,因灘河危險,天未暮即停舟。那時有一婦人,身穿錦背心,負罌而汲。圓澤一見了他,便俛首兩眼流淚。李源問道:自荊州以上,像這樣的婦人,不知有多少,為什麼生此悲感?圓澤道:「我不欲從此路來者,就是怕逢此婦人,因為他懷孕三年,還未分娩,就是候我來投胎。現在見了,已是無法可避了。請君少住幾日,助我速生,及葬吾山谷。三天之後,請來看我,我就對君一笑,以為憑信。十二年後,中秋月夜,到杭州天竺寺外會我。」說完了,就更衣沐浴,坐脫去了。李源後悔無及,只得把圓澤葬了。三天之後,就到那家去看,果然婦生男孩。因把詳情告訴他,並要求和小孩見面,果然一笑為信。李源因茲無意往川,便回洛京。及回到慧林寺,才曉得圓澤在未行之先,已經把後事都囑付好了,因此越曉得他不是平常人。過了十二年,李源就如約去杭州,到中秋月夜,就在天竺寺外等候。果然月光之下,忽聞葛洪井畔,有牧童騎牛唱道:「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不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易性常存。」李源就曉得是圓澤的後身,就上前問道:「澤公健否?」牧童答曰:「李公真信士也。」便略敘數語。又唱道:「身前身後事茫茫,欲話因緣恐斷腸。吳越江山遊已遍,卻回煙棹上瞿塘。」遂乘牛而去。如是看來,能曉得過去未來,和有坐脫立亡本領的圓澤,還不能了脫生死,逃避胞胎,何況我們具縛凡夫,一點本事也沒有,如果不念佛求生西方,要想了生死,是做夢亦做不到的。

        有人說:禪宗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道理,不是很好嗎?殊不知見性成佛,是見到自性天真的佛,叫做成佛,並非是成福慧圓滿的究竟佛。為什麼呢?因為宗門下的人,工夫用到開悟的時候,就知道他自己的真性,原來是和佛一樣,所以叫做見性成佛。但他的粗細煩惱,絲毫尚未斷,不過能常自覺照,伏住煩惱,舉動就和聖人相近。假使是失了覺照的工夫,伏不住煩惱,那造起業來,比他人更要厲害。因為他的煩惱裏頭,有開悟的力量夾雜著,就變做狂慧,所以造業的能力,也異常的猖獗。這樣不但沒有成佛的希望,而且還要墮落三惡道。所以已經開悟的人,更要加工進修,時時覺照。等到見思煩惱斷盡了,方是了生死的時候,並非一悟便了。類如前朝的五祖戒,和草堂青禪師,因為悟後未證,仍不免輪迴之苦。覆轍昭然,是不可不知的。若說真成佛,更加差得很遠了。

        福慧圓滿的究竟佛,是怎樣成呢?據台宗來說,一個斷盡見思惑的圓教七信菩薩,修到十信的時候,才把塵沙破盡。再經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的四十一個位次,每破一品無明,就升進了一個位次,得一分三德秘藏。這樣次第,到了最後的等覺地位,才把四十一品無明斷盡。再斷一品無明,再進一位,才能成就福慧圓滿的究竟佛。像這樣子,的確不是輕易的事情。大家曉得這個道理,就不會誤解了。

        又有人說:我們各人的自性,本來是一塵不染,清淨湛然,就是淨土。自性本來不生不滅,亙古亙今,不遷不變,就是無量壽。自性本來具有大智慧光明,照天照地,就是無量光。如果離了這個本有的自性,另外要有個淨土可生、阿彌陀佛可見,那就是頭上安頭,無有是處。並且認為這樣,就是禪淨雙修的道理,亦是錯的。因為這樣的話,完全是偏於禪宗,對淨宗是完全不適用的。何以見得?因為禪宗是不教人生信發願,也不教人念佛,只教人參究話頭,求明心見性。就說是離了自性,沒有淨土可生、彌陀可見。話雖不錯,但終是偏於理性的見解,不能和事相融通,亦就和事理無礙的淨宗隔別,所以說不是禪淨雙修。修淨土人,專以信願行三法為宗,大家要明白的。

        還有密宗即身成佛的話,縱然聽起來,是如此動人,但是事實上,並沒有如此快便。即身成佛的意義,是說密宗工夫,修到成功的時候,現身就可成道。然而這樣成道,不過是了生死而已,勉強說做成佛,或亦可以。如果是真的當做成了五住究盡、二死永亡的佛,那就大錯特錯了。譬如一個小孩子,剃下頭髮,人人就叫他名和尚;或是受了三壇大戒的比丘,亦叫他為和尚;或是在叢林裏頭做方丈的,亦是叫做和尚。但如上的和尚,勉強亦可說得。如果是當做真的和尚,亦是不對的。就事實來講,是要有道德學問,能夠有使人生長法身慧命的力量,才算是名符其實的和尚。

        要知道我們這個世界,在釋迦牟尼佛的佛法當中,只有釋迦牟尼佛一人是即身成佛。再要到了彌勒佛下生的時候,才可算又是一尊即身成佛的佛。在這個釋迦滅後、彌勒未來的中間,要再覓個即身成佛的,無論如何,亦是不可得的。即使釋尊重來應世,亦無示現即身成佛的道理。

        在前清康熙乾隆年間,西藏的活佛到臨終的時候,能曉得死後要去哪家投胎,叫弟子們到時去接他。且在出胎時候,亦能說他是某某地方的活佛。然而雖有這樣本事,也還不是即身成佛。何以知道呢?因為如果真是即身成佛的,自然就能像釋迦佛那樣的,能說各種方言,一音說法,亦能令一切眾生皆能會得。何以西藏的活佛,中國的語言,他就不懂呢?如此一件小事,就可證明他不是即身成佛了。何況後來的活佛,死時亦無遺言,生時亦無表示,都是由人安排,拈鬮而定的,那更是不必說了。

        又修密宗的工夫,要成功,也是很不容易。如專求神通速效,不善用心,且還有遭遇魔事的危險,還不如念佛的來得穩當。民國十七年,上海有一皈依弟子,請我到他家吃齋,便說他有個親眷,是學佛多年的女居士,學問亦很好,已有五十多歲了,可否叫她來談談。我說可以的,於是就叫她來。等到見面的時候,我就對她說:「年紀大了,趕快要念佛求生西方。」她答道:「我不求生西方,我要生娑婆世界。」我便回答她道:「汝的志向太下劣了。」她又云:「我要即身成佛。」我又回答她道:「汝的志向太高尚了。」何以那個清淨世界,不肯往生,偏要生在此濁惡的世界?要知道,即身成佛的道理是有的,可是現在沒有這樣的人,亦非汝我可以做得到的事。像這樣不明道理的女居士,竟毫不自量的口出大言,實在是自誤誤人的。

        還有兩個要求生華藏世界的人,有一天,那個害了毛病,這個就去看他。後來因見他病勢不對,就趕緊的叫他念「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海會佛菩薩」,大家亦在旁邊助他念。過了一刻,就問他看見什麼境界沒有。他答道:「沒有」。這樣的問過兩三次,都說沒有。到了最後一次,他就說道:「娘來了」。唉呀,這個問他的,才曉得他們如此靠不住了。因為在他的心裏,以為念這樣的佛號,和這樣的希求,應當要看見華藏世界才對,為什麼反見娘來的陰間境界呢?自此以後,他才回頭來修淨土法門了。要曉得華藏世界,是要分破無明的法身大士,才能見得生得的。其餘就是斷盡塵沙的菩薩,亦沒有分的,何況是具縛凡夫呢?就是《華嚴》會上,已證等覺的善財童子,普賢菩薩,還教他和華藏海眾,以十大願王,回向極樂,以期圓滿佛果。可知淨土法門,是無機不收的。所以我常說:「九界眾生,捨念佛法門,上無以圓成佛道。十方諸佛,捨念佛法門,下無以普度群萌。」就是這個緣故。譬如天下的人,個個都要吃飯,亦個個都要念佛的。

        奉勸諸位,不要不自量力,打出格的妄想。總要老老實實的念佛求生西方,才不辜負如來說這個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的總持法門,及不枉費十方聚會,在此靈岩清淨道場的殊勝因緣。望大家珍重!(三編下.由上海回至靈岩開示法語〔民二十五年十月十七晚說〕

現身成佛    談何容易

        近人多好立異,不肯做老實工夫,故有學禪宗、相宗、密宗者。此三法門,均不可思議,然均屬自力。密宗雖有現身成佛之義,而現身成者,究有幾人?莫道學密之人,不能現身成佛。即傳密宗之活佛,也不是現身成佛之人。汝等且莫隨此各法門知識轉,則現生便可出此五濁,登彼九品,為彌陀之弟子,作海會之良朋矣。(三編上.覆韓宗明 、張宗善二居士書)

        現身成佛,談何容易!若認做決定實能,則恐佛尚未成,魔已先成。以凡濫聖,躁妄虛誇之流,多多犯此種病,不可不知。閉關修行雖好,在家固宜隨緣隨分,自行化他,為最合機,何必以閉關為事也。若有家累,強欲閉關,反為障礙。所言預錫珍秘,不知淨土法門,絕無所秘。若有口傳心授之秘,〔竭誠盡敬,為學佛之無上秘法,當為一切人說之。不致力於此法,即是捨本逐末。〕便是魔外,不是佛子矣。密宗,則有秘傳,然不若淨土之為直捷穩當也。汝勿以現身成佛等大話自期,則必能仗佛慈力,帶業往生。若欲現身成佛,或恐佛未能成,往生亦不可得,則兩頭成空,為可慮也。(續編上.覆朱南圃居士書〔民二十年〕

        凡修行人,當在自己家中修,不必定到林中修。若皆到林中修,何有此大屋可容?人多則林中繳用多,諸人奔走辛苦,家中諸事,或有顧不到處。所有居士林、淨業社,不過作一提倡之機關耳。……至於修持法門,固無高下,禪律密淨,皆是了生死之大法。然末世眾生分上論,則非修淨土法門,決難現生了脫。以余法門,皆仗自力。淨土法門,兼仗佛力。佛力自力,奚啻天淵懸殊。不知此義,妄效大力量人之修法,殊難得其實益。以故禪宗百丈禪師,謂「修行以念佛為穩當」。而祈禱病僧,化送亡僧,皆以往生為事。從知西方極樂世界,為一切上聖下凡修佛道者之歸宿處也。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盡華藏世界海諸法身大士,以十大願王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況末世眾生,根機陋劣者乎?

        禪宗功夫,雖到大徹大悟地位,以煩惑未斷,猶不能即生了脫。五祖戒再為東坡,草堂清復作魯公,是為前鑒。觀此可知仗自力了生死之難。禪宗每云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明心見性,乃大徹大悟也。言見性成佛者,以親見自性天真之佛,名為成佛,乃「理即佛」與「名字佛」也,非福慧圓滿之「究竟佛」也。此人雖悟到極處,親見佛性,仍是凡夫,不是聖人。若能廣修六度,於一切境緣,對治煩惱習氣,令其清淨無餘,則可了生脫死,超出三界之外,不在六道之中矣。佛世此種人甚多,唐宋尚有,今則大徹大悟尚不易得,況煩惱淨盡者乎?

        密宗現身成佛,或云即生成佛,此與禪宗見性成佛之話相同,皆稱其工夫湛深之謂,不可認做真能現身成佛。須知現身成佛,惟釋迦牟尼佛一人也。此外即古佛示現,亦無現身成佛之事。無知之人,每每錯認,其失大矣。

        在家近事男女,以老實念佛為本。居士信佛有年,想修持定有把握矣。切勿以凈土法門,看作等閒。並祈轉令貴地信佛男女努力修持,一心念佛,則為最合時機也。(三編上.覆周志誠居士書一)

即生西方    即身成佛

        今人好言禪淨雙修,究則所謂雙修者,乃看念佛的是誰。此仍重在參究,與淨土宗生信發願求往生,迥然兩事。又禪宗所謂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繫指親見當人即心本具之佛性而言。密宗所謂即身成佛,蓋以即身了生死為成佛。若遽認以為成萬德具足、福慧圓滿之佛,則大錯大錯!蓋禪家之見性成佛,乃是大徹大悟地位,若能斷盡三界內之見思二惑,方可了生脫死。密宗之即身成佛,不過初到了生死地位。此在小乘,則阿羅漢亦了生死。而圓教初信斷見惑,七信斷思惑,即已了生死。七信與阿羅漢,了生死雖同,其神通道力,則大相懸殊。八九十信,破塵沙惑,至十信後心,破一品無明,證一品三德秘藏,而入初住,是為法身大士。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四十一位,方入佛位。其歷程尚有如此之遠,非一蹙即可驟至也。修淨土者,即生西方,即了生死,亦是即身成佛,但淨宗不作此僭分說耳。(三編下.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

    5.問答決疑

        :修行人止惡行善,是分內事,允當加勉。惟功課及二六時中,過現未三心憧憧往來,總不能除。心業未淨,於往生有無妨礙?

        :功課宜專不宜繁,專易攝心,繁難歸一。往生在信願真切,倘無真信切願,縱心能清淨,亦難往生。不可不知。

        :修行有得好境界者,或夢到西方,或面見彌陀,或聞異香,或見蓮花。湘省王季果居士常有見到。乃念佛十年,並無瑞相發現,設臨終亦如此,豈非難到極樂?究竟可否聽其自然,不生希望?

        :但求心與佛合,不須致力於見境界。心與佛相應,有真信願,決定往生。心若希求境界,或未相應,有境界現,或致著魔。

        :念佛自知不得力,欲加課非但無力,且無時間,如長此以往,恐生西少把握,而此志又決計欲生,究用何法,能萬分可靠?

        :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何得妄說閒談,不以古人所說者為指南?

        :念佛時心多散亂,或說是年齡關係,如年老心散,不能收束,則老年人決不能往生矣。究竟是否由於年齡,抑功夫未到家之故?

        :汝之不一心,由於心無正見。無正見,故無真信切願。有真信切願,未能一心,亦可往生。無真信切願,縱能一心,亦難往生。以往生由仗佛力故也。(三編下.答俞大錫居士問)

        :參禪所以調神養氣,信其有益。念佛則是多言傷氣,豈亦有益耶?且如有人,日居汝旁,叫汝名不停,汝不厭乎?

        :禪者靜坐,養氣調神,亦是不知禪者之言,只得禪之皮毛,不知禪之所以也。禪者雖坐,坐而參究本來面目,非為養氣調神也。念佛亦養氣調神之法,亦參本來面目之法。何以言之?吾人之心,常時紛亂,若至誠念佛,則一切雜念妄想,悉皆漸見消滅。消滅則心歸於一,歸一則神氣自然充暢。汝不知念佛息妄,且試念之,則覺得心中種種妄念皆現。若念之久久,自無此種妄念。其最初覺有妄念者,由於念佛之故,方顯得心中之妄念,不念佛則不顯。譬如屋中,清淨無塵,窗孔中透進一線日光,其塵不知有多少。屋中之塵,由日光顯。心中之妄,由念佛顯。若常念佛,心自清淨。孔子慕堯舜周公之道,念念不忘,故見堯於羹,見舜於牆,見周公於夢。此常時憶念,與念佛何異?佛以眾生之心口,由煩惱惑業致成染 污。以「南無阿彌陀佛」之洪名聖號,令其心口稱念,如染香人,身有香氣。念之久久,業消智朗,障盡福崇,自心本具之佛性,自可顯現,何得以世間喚人名而比之乎?若然,則孔子念念慕堯舜周公,亦為不是。若謂念念思慕為是,則聲聲稱念何得非是乎?況此念佛,乃轉凡成聖妙法,豈世間之法所能比乎?

        :人之病也,體中多蟲,以藥醫之,則所以殺蟲。廢藥必坐視其死,二者如何?

        :病有能醫者,有醫不能醫者。能醫者,外感內傷之病也。若怨業病,神仙亦不能醫。念佛,便能令宿世怨家,仗佛慈力,超生善道,故怨解釋而病即痊癒矣。外感內傷,念佛亦最有益,非獨怨業病有益也。江易園作校長,因極力教授生徒,致用心過度,得病甚重,中西醫俱無效。彼向不知佛法,江味農來看,謂醫既不效,則不須再醫。當至心念佛,即可痊癒。易園信之,病遂痊癒,故所以極力勸人念佛耳。後回家,有一親戚,年近七十,雙目失明,易園勸彼念佛,未至一年,其目復明。今夏婺源江灣地方旱,易園勸大家念佛求雨,不七日,即得大雨。一方之民,踴躍歡喜。易園遂起佛光社,教一切男女老幼皆念佛,亦拉光為會長。可知念佛一法,隨在何事,皆可成就。但不可念佛求作惡事成就,若欲作惡事念佛求成就,當被雷殛。恐愚人不知,故為表明。念佛之利益,古今不知有多少,今且以能見而問者言之,當無可疑。彼謂廢藥念佛,坐視其人之死。試問易園用藥何以不愈,念佛又何復得痊癒乎?然此其小利益,大利益則往生西方,了生脫死,超凡入聖,以至成佛也。〔註:原文無問、答二字,今順編排而加。〕(增廣上.覆馮不疚居士書)

        :惟心淨土,自性彌陀,然則與西方之淨土及佛,是否一而二,二而一?

        :有惟心淨土,方生西方淨土。若自心不淨,何能即得往生。縱逆惡罪人,以十聲念佛即得往生者,由念佛之淨心,感生西方之淨土。世多以惟心則無土,便是魔外知見。此種似是而非之邪見,居其大半,致念佛之人,不得實益。尚自以為高明,而不知其為執理廢事,自誤誤人之邪見也。由自性彌陀故,必須念西方彌陀,以求往生,漸進而可以親證自性彌陀。倘單執自性彌陀,而不念西方彌陀,縱令真悟,尚未能即了生死。況說此話者,皆是一班擔板漢脫空漢乎?一而二, 繫未成佛前之事。二而一,乃已成佛後之事。

        :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生去皆何指?

        :生則決定生,約事說。去則實不去,約理說。不知事理之所以然,只好老實照事相做。否則必成執理廢事之邪魔外道。(續編下.答曲天翔居士問二十七則〔民二十一年〕

        :念佛法門,愚尚能修,律教禪宗,智猶難曉,何謂此法統彼諸法?

        :欲知此義,須深明佛力自力大小優劣,則一切疑惑,泮然冰釋矣。夫佛與眾生,心性雖同,若論力用,天地懸殊。良由眾生具足無量煩惱惡業,功德智慧,不能顯現。佛則具足無量功德智慧,煩惱惡業,淨盡無餘。佛與眾生,迷悟不同。致使力用,勝劣迥異。律教禪宗,皆仗自力了脫生死。所以久經長劫,尚難出離。念佛法門,全仗佛力又兼自力,了脫生死。所以盡此一生,便登不退。

        :自力佛力,其義云何?願垂明誨。

        :律教禪宗,最初須深明教理,依教修行。修行功深,斷惑證真,方出生死。若教理不明,則盲修瞎煉。若非得少為足,便是著魔發狂。縱使理明功深,亦頗斷惑。倘有絲毫未盡,依舊不出苦輪。直待惑業淨盡,方可出離生死,尚去佛地甚大懸遠。更須曆劫進修,始可圓滿佛果。譬如庶民,生而聰慧,讀書學文,多年辛苦。學問既成,登科入仕。由其有大才能,所以從小漸升,直至宰相。官居極品,再無可升。於群臣中,位居第一。若比太子,貴賤天淵,何況皇帝?畢世為臣,奉行君命。鞠躬盡瘁,輔治國家。然此相位,大不容易。半生勤勞,通身能耐。到下場頭,不過如是。若學問才能,稍不充足,則不能如是者有百千萬億也。此是自力。學問才能,譬深明教理,依教修行。位至宰相,譬修行功深,斷惑證真。只可稱臣,不敢作君。〔臣決定不敢作君,臣欲作君,除非托生皇宮,為皇太子。修余法門,亦可成佛,但與淨土較,奚啻日劫相倍。讀者須善會其意,忽泥其詞。然依《華嚴》末後一著,等覺菩薩,尚以十大願王,回向往生,正與托質皇宮,為皇太子,意義相齊。淨土法門得《華嚴》一經,遂得如大海之橫 吞萬川,如太虛之總攝萬象耳,猗歟大哉!〕譬雖出生死,尚未成佛。學問不充,不能如是者甚眾。譬惑未斷盡,不出生死苦海者甚眾也。

        念佛法門,縱不明教理,未斷惑業。但能信願持名,求生淨土。臨命終時,決定蒙佛親垂接引,往生西方。既生西方,見佛聞法,悟無生忍。即此一生,定補佛位。此是佛力,又兼自力。謂信願持名,是自力能感於佛。誓願攝受,垂慈接引,是佛力能應於我。感應道交,故得如是。又若深明教理,斷惑證真,則往生品位更高,圓成佛道更速。所以文殊普賢、華藏海眾、馬鳴龍樹、諸宗祖師,皆願往生也。譬如托生皇宮,一出母胎,貴壓群臣,此是王力。迨其長大,學問才能,一一充足。便能承紹大統,平治天下。一切臣宰,皆聽詔諭。此則王力自力,兼而有之。念佛法門,亦復如是。未斷惑業,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便出生死。猶如太子初生,貴壓群臣。既往生已,惑業自斷,定補佛位。猶如太子長大,承紹大統,平治天下也。又已斷惑業,如馬鳴龍樹諸宗祖師,已登補處,如文殊普賢華藏海眾,皆願往生者。猶如昔鎮邊鄙,不堪承紹;今居東宮,不久登極也。祈盡捨舊習,於此法門,極生信願,專精修習。則無盡煩惱,不難頓斷;無量法門,自然證入。其圓成無上佛道,度脫無邊眾生,若操左券而取故物矣。(增廣下.淨土問答並序)

        :淨土法門,既能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我佛當日,何以不專談淨土,俾萬法歸一,一路同歸,竟爾兼談各宗,反啟後人多歧之惑,且失淨土之實益乎?

        :養人不止一穀,治病不止一藥。由有各法門,方顯此法門之妙。若止淨土一法,何以能引彼一切機宜,同入佛法乎?

        :世俗專認念佛為送死,念觀音為保生,以故修淨土未精者,及年未老者,臨終多因戀世,念觀音。助念者,往往徇其意,或從其家屬之意,因亦助念觀音,不念佛。果病癒,固無憾,否則既礙靈感之名稱,又誤生西之機緣。未知若遇此根性,如何辦法,始圓通?是否先念觀音以保生,及其既死,轉念佛號以送死乎?或始終專念觀音,亦可令彼壽未盡即愈,壽已盡即生西乎?

        :人有大病,即當作往生想,一心念佛。若壽未盡,由念佛故,即可速愈。〔阿彌陀,即無量壽,即是消災延壽。〕至於為人助念,何可為念觀音,又為祈壽乎?念佛,壽未盡亦能延生。念觀音,則無求往生之心念。若壽已盡,則誤事。非念佛定死,念觀音定不能往生。然癡人以無求往生之心念之,故亦只成誤事之一種業感也。無量光,即消災;無量壽,即延壽。念阿彌陀佛,極功尚能成佛,豈不能延壽而令速死乎?(三編下.答卓智立居士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頁


信受彌陀救度    專稱彌陀佛名
願生彌陀淨土    廣度十方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