慇懃付囑
之偈

 

 

 

 

 

大經
三選擇

 

 

 

 

 

 

 

觀經
三選擇

 

 

 

 

 

 

 


小經
一選擇

 

 


般舟
一選擇

 

 

 

 

 

 

 


總結要文
集大意
(三選文)

 

 

 

 

善導
宗淨土

 

 

 

善導
發三昧

 

 

 

善導是師

 

 

 

 

 


三罪

 

 

 

 

 


善導盛德

 

證定疏

 

請證

 


觀經要義
楷定古今

 

 


第一證

 

 


第二證
夢僧指授


第三證

 

 

 

 

 

 

 

 

 

總結

 

 

 

 

 


彌陀傳說

彌陀直說

 

本地彌陀

垂跡善導

 

 

唯事念佛

    選擇本願念佛集

                                                法然上人 集


第 十六 章    慇懃付囑章

--「釋迦如來,以彌陀名號,慇懃付囑舍利弗等」之文

        《阿彌陀佛經》云:佛說此經已,舍利弗及諸比丘,一切世間天
人阿脩羅等,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善導《法事讚》釋此文云:

        世尊說法時將了 慇懃付囑彌陀名
        五濁增時多疑謗 道俗相嫌不用聞
        見有修行起瞋毒 方便破壞競生怨
        如此生盲闡提輩 毀滅頓教永沉淪
        超過大地微塵劫 未可得離三途身
        大眾同心皆懺悔 所有破法罪因緣

        私云:凡案三經意,諸行之中,選擇念佛,以為旨歸。

        先《雙卷經》中有三選擇:一選擇本願,二選擇讚歎,三選擇留
教。

        一、「選擇本願」者:念佛是法藏比丘,於二百一十億土中,所
選擇往生之行也,細旨見上,故云選擇本願也。

        二、「選擇讚歎」者:上三輩中,雖舉菩提心等餘行,釋迦即不
讚歎餘行,唯於念佛而讚歎云:「當知一念,無上功德」,故云選擇
讚歎也。

        三、「選擇留教」者:又上雖舉餘行諸善,釋迦選擇,唯留念佛
一法,故云選擇留教也。

        次《觀經》中又有三選擇:一選擇攝取,二選擇化讚,三選擇付
囑。

        一、「選擇攝取」者:《觀經》之中,雖明定散諸行,彌陀光明,
唯照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故云選擇攝取也。

        二、「選擇化讚」者:下品上生人,雖有聞經、稱佛二行,彌陀
化佛選擇念佛云:「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故云選擇
化讚也。

        三、「選擇付囑」者:又雖明定散諸行,唯獨付囑念佛一行,故
云選擇付囑也。

        次《阿彌陀經》中有一選擇,所謂「選擇證誠」也。已於諸經中
雖多說往生之諸行,六方諸佛,於諸行而不證誠。至此經中,說念佛
往生,六方恒沙諸佛,各舒舌覆大千,說誠實語,而證誠之,故云選
擇證誠也。

        加之,《般舟三昧經》中又有一選擇,所謂「選擇我名」也。彌
陀自說言:「欲來生我國者,常念我名,莫有休息」,故云選擇我名
也。

        「本願、攝取、我名、化讚 」,此之四者,是彌陀選擇也。

        「讚歎、留教、付囑 」,此之三者,是釋迦選擇也。

        「證誠 」者,六方恒沙諸佛之選擇也。

        然則釋迦、彌陀,及十方各恒沙等諸佛,同心選擇念佛一行,餘
行不爾。故知:三經俱選念佛以為宗致耳。

        計也夫:

        欲速離生死 二種勝法中 且擱聖道門 選入淨土門
        欲入淨土門 正雜二行中 且拋諸雜行 選應歸正行
        欲修於正行 正助二業中 猶傍於助業 選應專正定
        正定之業者 即是稱佛名 稱名必得生 依佛本願故

        問曰:華嚴、天台、真言、禪門、三論、法相諸師,各造淨土法
門章疏,何不依彼等師,唯用善導一師乎?

        答曰:彼等諸師雖造淨土章疏,而不以淨土為宗,唯以聖道而為
其宗,故不依彼等諸師也。善導和尚偏以淨土而為宗,而不以聖道為
宗,故偏依善導一師也。

        問曰:淨土祖師其數又多,謂弘法寺迦才、慈愍三藏等是也,何
不依彼等諸師,唯用善導一師哉?

        答曰:此等諸師雖宗淨土,未發三昧,善導和尚是三昧發得之人
也;於道既有其證,故且用之。

        問曰:若依三昧發得者,懷感禪師亦是三昧發得之人也,何不
用之?

        答曰:善導是師也,懷感是弟子也;故依師而不依弟子也。況師
資之釋,其相違甚多,故不用之。

        問曰:若依師而不依弟子者,道綽禪師者是善導和尚之師也,抑
又淨土祖師也,何不用之?

        答曰:道綽禪師者雖是師,未發三昧,故不知往生得否。問善導
曰:「道綽念佛,得往生否?」導令辨一莖蓮華,置之佛前,行道七
日不萎悴,即得往生。依之七日,果然華不萎黃,綽歎其深詣,因請
入定,觀當得生否?導即入定,須臾報曰:「師當懺三罪,方可往生,
一者師嘗安佛尊像在檐牖下,自處淨房;二者驅使策役出家人;三者
營造屋宇,損傷蟲命。師宜於十方佛前懺第一罪,於四方僧前懺第二
罪,於一切眾生前懺第三罪。」綽公靜思往咎,皆曰不虛,於是洗心
悔謝,訖而見導,即曰:「師罪滅矣!後當有白光照燭,是師往生之
相也。」﹝以上《新修往生傳》﹞

        爰知:善導和尚者,行發三昧,力堪師位,解行非凡,將是曉矣!
況又時人諺曰:「佛法東行以來,未有禪師盛德矣!」絕倫之譽,不
可得而稱者歟!加之,修錄《觀經》文義之刻,頗感靈瑞,屢預聖化。
既蒙聖冥加,然造經科文,舉世而稱「證定疏」,人貴之如佛經法,
即彼《疏》第四卷奧云:

        敬白一切有緣知識等:余既是生死凡夫,智慧淺短。然佛教
幽微,不敢輒生異解。遂即標心結願,請求靈驗,方可造心。南
無歸命盡虛空遍法界一切三寶,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觀音勢
至,彼土諸菩薩大海眾,及一切莊嚴相等。某今欲出此《觀經》
要義,楷定古今。若稱三世諸佛、釋迦佛、阿彌陀佛等大悲願意
者,願於夢中,得見如上所願一切境界諸相。於佛像前結願已,
日別誦《阿彌陀經》三遍,念阿彌陀佛三萬遍,至心發願。

        即於當夜,見西方空中,如上諸相境界,悉皆顯現,雜色寶
山,百重千重,種種光明,下照於地,地如金色。中有諸佛菩薩,
或坐或立,或語或默,或動身手,或住不動者。既見此相,合掌
立觀,量久乃覺,覺已不勝欣喜,於即條錄義門。

        自此以後,每夜夢中,常有一僧而來,指授玄義科文,既了
更不復見。

        後時脫本竟已,復更至心,要期七日,日別誦《阿彌陀經》
十遍,念阿彌陀佛三萬遍。初夜後夜,觀想彼佛國土莊嚴等相,
誠心歸命,一如上法。當夜即見三具磑輪,道邊獨轉。忽有一人,
乘白駱駝,來前見勸:「師當努力,決定往生,莫作退轉,此界
穢惡多苦,不勞貪樂。」答言:「大蒙賢者,好心視誨,某畢命
為期,不敢生於懈慢之心。」云云。

        第二夜見阿彌陀佛,身真金色,在七寶樹下,金蓮華上坐,
十僧圍繞,亦各坐一寶樹下。佛樹上乃有天衣掛繞,正面向西,
合掌坐觀。

        第三夜見兩幢杆,極大高顯,旛懸五色,道路縱橫,人觀
無礙。既得此相已,即便休止,不至七日。

        上來所有靈相者,本心為物,不為己身。既蒙此相,不敢隱
藏,謹以申呈義後,被聞於末代。願使含靈,聞之生信,有識睹
者西歸。以此功德,迴施眾生,悉發菩提心,慈心相向,佛眼相
看,菩提眷屬,作真善知識,同歸淨國,共成佛道。此義已請證
定竟,一句一字,不可加減,欲寫者一如經法。應知。

        靜以:善導《觀經疏》者,是西方指南,行者目足也。然則西方
行人,必須珍敬矣!就中每夜,夢中有僧,指授玄義,僧者恐是彌陀
應現。爾者,可謂此疏是「彌陀傳說」,何況大唐相傳云:「善導是
彌陀化身也
」。爾者,可謂又此文是「彌陀直說」。既云:「欲寫者
一如經法」,此言誠乎。

        仰討本地者,四十八願之法王也,十劫正覺之唱,有憑於念佛;
        俯訪垂跡者,專修念佛之導師也,三昧正受之語,無疑於往生。

        本跡雖異,化導是一也。

        於是貧道者,披閱茲典,粗識素意,立捨餘行,云歸念佛。自其
以來,至於今日,自行化他,唯縡念佛。然則希問津者,示以西方通
津;適尋行者,誨以念佛別行。信之者多,不信者鮮。

        當知:淨土之教,叩時機而當行運也;念佛之行,感水月而得昇
降也。而今不圖蒙仰,辭謝無地,仍今憖集念佛要文,剩述念佛要義。
唯顧命旨,不顧不敏,是即無慚無愧之甚也。庶幾一經高覽之後,埋
於壁底,莫遺窗前,恐令破法之人,墮於惡道也。

 


信受彌陀救度    專稱彌陀佛名
願生彌陀淨土    廣度十方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