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三生果遂
 

總  述

        《無量壽經》第二十願: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迴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果,是結果;遂,是達成。果遂:即最後結果,達成當初願望。在此,是指最終達成往生。由此可知,並不是「此生命終,即得往生」的一類。

        四十八願中與十方眾生往生直接相關的有三條願:第十八、十九、二十願。

        第十八願,為念佛往生願,以「若不生者,不取正覺」,誓念佛人「此生命終決定往生」。第十九願,為引導諸行人歸入念佛之願,說「臨壽終時,必定來迎」。此二願又稱「順次往生願」,緊接此世即得往生故。

        第二十願,為不論念佛還是諸行,「此生命終,未能即得往生」之人,誓其來生必定往生之願,又稱「順後往生願」,此生命終雖未即得往生,隔後一生即得往生故。

        關於果遂往生的時間,又有不同的說法。

        一說:極大遲不出三生,必定往生。依此第二十願名為「三生果遂願」。

        一說:未必盡在三生,三生果遂就勝而言,不妨四生以後得往生者。依此第二十願名為「繫念果遂願」。

        法然上人意,取三生果遂。

問  答

一、問:依何得知第二十願為當世未得往生者誓其來世往生之願?

答: 一、據願文。「果遂」二字意明顯故,若是當世往生可誓「若不生者」。又,願文先說「繫念我國」,下說「欲生我國」,若只是當生一世得往生者,則「繫念我 國」與「欲生我國」意有重累。故知一生「繫念我國」,然未得生,再一生更發三心,言「至心迴向欲生」,第三生終得果遂。
二、據願次。此願之「植諸德本」仍不外乎前二願之或念佛、或諸行,若此願為誓命終即得往生者,則與前二願重累,可知此願為誓來世生者。
三、據願意。現見有人此生雖願往生而修念佛、諸行等,三心不具故,未即得生;於此類機,彌陀大悲豈容放舍,故更為發願,誓促其來世發得三心,命終果遂今生願生之志。
四、據通規。諸佛利益皆有當機、有結緣,當機者一世利益,結緣者未來利益。既第十八願、第十九願為當機順次往生願,可知第二十願為結緣來世往生願。

二、問:第二十願雖說果遂,但從願文看不出有三生。

答:「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為一生,只說聞名繫念,未具三心,如下種(植即種植);「至心迴向,欲生我國」為一生,發得三心,如種熟;「不果遂者,不取正覺」為一生,達成往生,如結果。
此 三生果遂,有「過現門」與「現未門」。過現門:過去聞名號,繫心淨土的人,現生發起三心,於未來往生淨土。如《觀經疏》引經云:「過去已曾,修習此法,今 得重聞,即生歡喜,正念修行,必得往生也。」現未門:現在聞名號仰慕淨土,次生未成往生,而發三心,再次生才完成淨土往生。

三、問:依何而知定是三生果遂,而非四、五、六生,乃至無量生?

答:依道理及文證。
文證者,如《觀經四帖疏》引經(《平等覺經》卷四、《大阿彌陀經》卷下意)云:「過去已曾,修習此法,今得重聞,即生歡喜,正念修行,必得往生也。」
道理者,彌陀大悲本願,在令一切眾生聞名願生者,當世得順次往生,即雖三世果遂尚以嫌遲,何容四、五、六生,乃至無量生哉。若有四生,必有五生,乃至無量生,則全同聖道修行結緣下種之輩,何必如來發此別願。

四、問:道理只是一邊,文證「過去已曾,修習此法,今得重聞,即生歡喜,正念修行,必得往生。」以何得知「過去」只是前一生,而非前二、三、乃至無量生?

答: 前既貶斥不信者正前一生為始從三惡道來,對翻可知今褒獎信者也正指前一生曾修此法。若指遠隔多生之前曾修此法,今世重聞生信者,則正前一世為不聞此法,始從三惡道來者。如是不信者從三惡道來,信者亦從三惡道來,不成褒貶語次。若連續多生皆修此法,正前一世亦修此法,今得重聞生信往生者,亦為不可。因生生之間 已重聞故,早得生故。如是推尋,所言「過去」唯是正前一世,知果遂者,是三生,非多生。至矣哉!彌陀之誓願也!

五、問:「植諸德本」為前世行,為後世行?

答:貫通前後。如下種,相續成熟。通前世者,先說「繫念我國」,是心願,接下來「植諸德本」是行法;通後世者,「欲生我國」之後,不說行法,還以所植諸德本為往生行法故。

六、問:既通前後,何以前世未得生,後世又得生?

答:前世未得生者,未發三心(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故;後世得生者,經由果遂之願,令發得三心故。這正是此願之作用。

七、問:依何得知前世未發三心,後世才發三心?

答:前世若發三心,已得生故。何況願文鮮明,「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是未發三心,至「至心迴向,欲生我國」,方發三心。

 


信受彌陀救度    專稱彌陀佛名
願生彌陀淨土    廣度十方眾生